近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分别到苏州、南京调研并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江苏高校云集,科教资源优势突出,国家高新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当地重要的现实课题。
近段时间以来,江苏动作频频,通过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进一步破解“产科融合”难题。
首轮试点,“18+37”组“创新CP”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在“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首场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实施路径,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开展首批试点。”
江苏省科技厅公布的名单中,南京鼓楼高新区、无锡高新区等18家高新区与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成为首批“结对子”试点单位。
目前,江苏拥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18家为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拥有175所高等院校,位居全国前列。这为推进“双高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图源:江苏省科技厅
据《新华日报》报道,今年5月,江苏省政府一份专题调研报告指出:“综合考虑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的基础优势,宜选择一条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则是将江苏高校和高新区两大优势主体作为发力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双高协同’模式。”
5月25日,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布了“双高协同”试点申报通知,按下了“双高协同”启动键。
5月27日,江苏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指出,要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7月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了《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7月底,省长许昆林在苏州、无锡专题调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深化高新区优势产业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合作对接。
位于江阴高新区的IC封测龙头长电科技展厅。人民网 余乐摄
深层变革,从“自发结对”到“有组织协同”
事实上,江苏省内高新区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早有先例,但过去双方之间的合作更多是“自发结对”。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今年1月,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会议中,有政协委员指出,目前各类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难以快速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模式,导致科研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认为,面对科技成果高校转化这道普遍难题,不少地方仍存在科研导向与产业需求脱节,教育与科技、产业等部门之间政策衔接不足,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生态薄弱等问题。
江苏是教育大省,亦是产业大省,其高新园区、高校的数量、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江苏175所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82所,专科院校93所,13个设区市“市市有本科院校”。
高新区是科研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高新区负有打头阵的重大使命。实施“双高协同”战略,将有效整合江苏优势创新资源,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使其从“书架”走向“货架”。
前瞻性布局,打造可推广的“江苏样板”
《实施意见》明确,高新区优选优势产业集群,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深化与高校开展体系化产学研合作;高校配强优势学科,统筹更多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创业人才服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换句话说,双方要实现双向奔赴,相互赋能。
从实践路径上看,无锡高新区选择与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深度协同,产业与学科的高度契合是重要原因。江南大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拥有深厚实力,可直接赋能无锡高新区特殊食品、合成生物制造等主导产业。中国药科大学则依托药学、生物制药等优势学科,支撑当地高新区生物医药集群。
无锡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宣传部供图
“‘双高协同’将推动无锡高新区从‘产业园区’向‘创新策源地’跃升。预计3年内,将新增创新企业超100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无锡高新区工作人员说。
程俊杰认为,地理上的邻近性是影响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变量,构成了江苏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禀赋优势,亦为体制机制优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双高协同”形成的多重机制,如产业导向机制、强强联合机制等,将推动高校从产业端需求出发,驱动科技创新,避免科研与市场脱节,也将助力高新区主导产业与高校优势学科结合,促使供需更精准。
《实施意见》指出,目前,江苏正处于“双高协同”试点引领阶段(2025-2026年),到2027年,将实现全省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全覆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模式,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5%。
“应对‘双高协同’试点开展定期评估,从科研合作深度、成果转化率、产业带动效应等维度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策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建议,应及时总结先行先试地区的成功案例,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指导其他地区的“双高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