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高价值专利,可以激活一条产业链。近年来,徐州把高价值专利视为“金色种子”,把专利布局嵌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通过打好“快授权、强培育、活运用、严保护”组合拳,带动以工程机械为首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从“点上突破”到“链式跃升”,让创新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按下“快进键”专利预审让创新跑出加速度
前不久,徐州市三森威尔矿山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矿山车辆空间界限的扫描识别装置及扫描识别系统,为了确保其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得到保护,公司向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了专利快速预审。
在预审过程中,预审员秉持着严谨细致的态度,对申请文件进行了细致的初步审查,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协助申请人对申请文件进行完善,该专利11天即获得授权。
“原来要22个月才能拿到的发明专利,现在60天就授权。”江苏四方清洁能源装备公司也亲历了“徐州速度”。新品锅炉上市前夕,专利布局尚未完成,仿冒风险极大。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四赴企业“把脉”,通过专利预审“绿色通道”,两件核心专利火速获批,既堵住侵权漏洞,又为企业抢下“锅炉以旧换新”亿元市场。
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次申请扩展预审服务范围,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定的IPC分类号已由开业之初的75项增加至141项。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对“343”创新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形成专利预审扩领域需求报告、专利预警分析报告,让企业借助专利导航规划创新发展最优路径,助推产业链“强链、补链”,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更具说服力:今年以来,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210件,通过保护中心预审途径获得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超过500件,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缩短至2个月,依托专利预审服务落地的高价值专利,布局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助力企业抢占市场。
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开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快速预审“绿色通道”,最近三年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发明专利10043件,其中27%由预审通道贡献。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62%。“快授权”让技术变资产、让创意变订单,成为企业敢创新、快产业化的“底气”。
◎深耕“试验田”育出高价值专利“高产田”
高价值专利,作为创新发展的“金色种子”,产出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是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
徐州市通过设立徐州市高价值专利、高价值商标等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以项目推进等形式,形成梯次培育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全链条。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35家,其技术领域分布在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343”创新产业集群。35个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共获得财政资金1750万元奖励支持,同时引导创新主体自筹资金达到5703万元,乘数效应达3.26倍。
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徐州市6个项目进入获奖名单。其中,两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银奖,另4个项目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一届斩获6项中国专利奖,亮出徐州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底色”。
◎打通“转化链”从“一纸证书”到“一纸订单”
高价值专利只有“下书架、上货架”,才能变成生产力。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部门通过一套制度、一批项目、一串成果,正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车间里的订单”。
自2022年8月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徐州市持续扩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泉山区还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知产”变“资产”,让科技企业“轻资产”也能“重融资”。为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徐州市深入探索高价值专利资产化的实践,提高知识产权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通过设置在6所高校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助力专利成果与产业链精准“配对”,已成功质押知识产权661件,获融资金额52.8亿元。
作为国家数据知识产权制度试点的先行地区,徐州市还制订了《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规范》地方标准,为规范化的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市已登记数据知识产权107项。其中88件已成功通过审查获得授权证书,并在全国率先许可应用于高校。
高价值专利不仅是激励创新的“防护盾”,更是产业升级的“导航仪”。下一步,徐州市将再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重点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建设区域数据知识产权高地,打造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交易流通—跨境流动”全链条,把知识产权工作站开进所有省级以上园区,让更多创新的种子破土成林、拔节生长。
信息来源:江苏知识产权、徐州日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