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建言献策 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 ——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徐州日报记者 邬政 李晓航

2月15日下午,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部分县(市)区政协的代表满怀激情,走上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的发言席,为徐州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一条条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得出的建议,凝聚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县(市)区政协的智慧与干事创业的热情,对我市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民革徐州市委

民革徐州市委认为,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能够最大限度整合土地资源、解放农村劳动力,破解我市工业发展用地、用工紧张的局面。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科学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的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载体和现实选择。民革徐州市委多次赴铜山区、沛县等地开展调研,发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还存在干群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规划滞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乡镇产业支撑乏力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民革徐州市委建议,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思想观念根本转变。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新型社区。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专门设计符合农民传统习惯的设施,规划内容上坚持居民住宅、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建设用地指标瓶颈;通过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产业带动,支撑新型社区良性发展;通过强化服务,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市民化。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改变村组、群众与新型社区管理不匹配的传统习惯,形成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秩序。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民盟徐州市委

民盟徐州市委认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落实,基层文化创建工作日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省委对我市在淮海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的新要求,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数量、规模和标准,与国内外中心城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民盟徐州市委建议,构建我市图书馆全覆盖网络,打造阅读城市,各级图书馆实行一证通行、通借通还,让阅读成为受市民欢迎的一种生活方式;建设文化演艺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发展艺术鉴赏业,助推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科技馆,打造科技中心展示窗口,并以此为载体通过创新创业,形成从文化分享到产业开发、到文化产品衍生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建设市级文化综合体,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延展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建设品味;激发文化设施效能,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社会共建共享。

推进黄河故道经济带加快发展

民建徐州市委

民建徐州市委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作,将黄河故道综合整治开发列入“三重一大”和“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经过三年实施推进,黄河故道沿线综合整治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综合开发不平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情况,产业布局还有待进一步统筹完善,经济带综合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加快黄河故道经济带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举足轻重。

为此,民建徐州市委建议,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带九区十四园”为总规,以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产业支撑,推进农业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的全面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黄河+彭城”主题旅游资源开发,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强化环境保护,完善沿线镇村基础设施配套,打造一条环境优美的经济带。通过打造高质量的生态自然环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改善黄河故道沿线居民生活环境,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为黄河故道经济带发展注入动力,加快黄河故道经济带发展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工业绿色化转型 助推“一基地”建设

民进徐州市委

民进徐州市委认为,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工业绿色化程度较低,存在着资源环境效率不高、工业系统结构不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此,民进徐州市委建议,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建立用水用能审计制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产业升级转换机制,努力构建循环型工业链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形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增强绿色发展新动力;深化改革创新,在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绿色工业发展调控体系。

实施企业破产重整 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农工党徐州市委

农工党徐州市委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企业破产重整工作存在没有牵头部门、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人能力不足、法定期限难审结、传统方式待突破、投资人招募难等问题。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稳步实施企业破产重整工作将大大有利于推动我市“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实质性进展,加快转换动能、构建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为此,农工党徐州市委建议,加强府院联动,全力支持我市企业破产重整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破产重整工作的宣传力度;成立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在企业破产重整工作的行业管理和业务交流、研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开展我市拟破产重整企业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尝试预重整的可行性;推进我市企业破产重整方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设立我市企业破产重整产业发展基金,助推我市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致公党徐州市委

致公党徐州市委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中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空间尤为广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徐州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组织国际科技专项活动,培育了以徐工集团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规模化龙头企业,与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密切的科技项目合作。不过,我市的科技创新潜力还没有全面发挥,许多领域处于学习、探索、赶超的阶段,与“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相比,还存在企业、机构自主参与性尚待加强,引进来多,走出去少,政产学研高度融合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缺乏国际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致公党徐州市委建议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提振国际科技合作的决心和信心;鼓励龙头企业优势出击、重点突破,扶持中小企业全面开花、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徐州市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金。

加快科教产教深度融合 助力“一中心”建设

九三学社徐州市委

九三学社徐州市委认为,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围绕产业发展,高水平规划建设了淮海科技城、科技创新谷、产业技术研究院、潘安湖科教创新区等功能较为完备的创新载体,科技创新工作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局面。但在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推进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仍存在科教产教融合发展不够深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院在徐增量发展缓慢,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环境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制约因素。

为此,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建议,推进科教融合,积极创建科教融合卓越中心,进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将目前以园区建设和硬件投入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多种创新创业形态并存及支持创新过程投入为主的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争创全国产教融合型城市,积极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我市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明确的责任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努力形成创新合力。

深入构建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徐州市工商联

徐州市工商联认为,我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经过了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构建成熟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市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创业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创业创新观念滞后,创业创新意识淡薄,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各创业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各要素之间的集聚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人才、技术、资金等创业创新要素集聚机制不健全,创业创新服务载体内生动力不足,创业创新与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空间较小等问题。

为此,徐州市工商联建议,深入实施创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业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上下联动,使政策对“双创”工作更加“给力”,更接地气。全面释放“能创”的潜能,加强对创业创新服务的创新,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协同运行,形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业创新孵化链条。充分利用平台基础,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开放式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构建“众创”的空间。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点燃全民“想创”激情,推动徐州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 

推进垃圾科学化处置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

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调研,并赴天津、杭州等地学习考察,我会认为推进垃圾科学化处置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相连,垃圾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构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垃圾科学化处置,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垃圾处置产能缺口明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相关产业链不健全,循环产业布局散而小,静脉经济产业发展滞后,垃圾处置规范和立法滞后,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有效保障。

为此,徐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议,加快推进建立我市垃圾科学化处置和标准化体系,为再利用创造条件,加快垃圾分类立法研究,尽快颁布《徐州市垃圾强制分类处置实施条例》。

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作为我市战略产业予以支持,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逐步形成各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使循环经济成为推动徐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占领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新高地,构筑产业新优势,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竞争优势,强力助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开辟循环经济设备产品和技术专利市场,全面打造“中国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搭建垃圾资源化新平台,逐步将全市相关产业项目引入园区,避免重复建设,加快实现产业集聚,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

发展壮大楼宇经济 推动“一高地”建设

政协云龙区委员会

政协云龙区委员会认为,楼宇经济是“隐藏”在楼宇中的城市新兴经济,楼宇经济的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日益成为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方向所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做精服务、做强特色、做优产业、做大规模,加快构筑都市经济发展平台,使楼宇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发展的同时,我市楼宇经济仍然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够健全,产权分散、产业不够集聚,信息共享不够迅速等问题。

为此,政协云龙区委员会建议,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实现楼宇经济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商务楼宇集约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程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主题楼宇。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楼宇经济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产业聚集,真正实现信息及时互通,资源有效整合,最终达到政府、楼宇管理单位、入驻企业多赢的局面。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楼宇经济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推广建设“楼宇社区服务中心”,将经济服务、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和党群建设送进楼宇,整体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政府送服务”的工作方式转变,通过零距离对接,心贴心服务,全力进行安商、亲商、富商。强化政策扶持激励,实现楼宇经济高端化、效益化提升。

发挥“三个作用” 汇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强大合力

市政协委员 刘宗尧

刘宗尧认为,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总定位总要求和总目标,呼唤着我们更大力度、更有成效地加快振兴转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是否适应,工作力度、发展举措是否到位,机制条件、发展环境是否匹配,能否更大规模地把各方面智慧力量汇聚到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振兴转型创造性实践中来,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为此,刘宗尧建议,围绕发挥“三个作用”,持续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坚持以新的定位解放思想,坚持以战略视野解放思想,坚持以对标比差解放思想,坚持以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解放思想,努力在解放思想中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振奋精神、担当作为。围绕发挥“三个作用”,扬长补短实现发展新突破,关键在于优势增强、短板拉长,通过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集中解决产业、城市、富民问题,在振兴转型中做大做强现代产业,在“龙头”作用上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在脱贫攻坚和富民惠民上增强获得感。围绕发挥“三个作用”,优化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干部担当作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加强营商环境评估,使徐州成为具有较高美誉度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2-21/38546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