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铜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铜山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花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图为黄集镇三座楼村的蝴蝶兰大棚里鲜花盛放迎春。
  依托优美环境,铜山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的好去处。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
图为游客在台上草莓采摘园尽情享受采摘乐趣。


  ◎刘昭君 魏朝星 尚庆迎 张驰

  绿色是大自然的骄子,绿色是幸福和生命!

  作为徐州的“翡翠项链”、“淮北领头羊”、“苏北第一区”的铜山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用顶层设计树立生态航标,用“三大工程”造就碧水蓝天,用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崛起,用田园风光留住乡恋乡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的“铜山样本”。

  森林走进了城乡,城乡拥抱着森林,与逶迤的青山相依相伴,与碧水和蓝天相亲相融,绿色堆集起铜山的生态富矿。

  顶层设计为生态“留白”

  画里有山有水,不过,山是荒芜的、水是暗淡的、天空是灰蒙蒙的。这是上世纪末在铜山广为人知的一个小朋友的画作。当老师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画画成这样时,小朋友回答,因为他眼里的世界就是这样。

  铜山,曾以“煤炭丰富、铁业发达”而著称,是江苏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当时铜山乡镇工业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

  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面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任,铜山的决策者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执政理念,向全区百万人民郑重承诺:我们要多还旧账,不欠新账,能治理的就治理,不能治理的就关停,再也不能让一个企业污染一片蓝天!

  痛定思痛,铜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累计关闭“五小”企业300余家,并根据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全区确定1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达478.6平方公里,同时采用分类考核的办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用顶层设计坚决斩断粗放的发展模式,为生态建设预留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建设美好家园,铜山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开全国先河,八年不辍,久久为功,“扫”出淮北深处“小江南”。

  目前,铜山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0%以上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命名,300余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市级生态村命名,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覆盖。

  标本兼治造碧水蓝天

  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吕梁山连绵逶迤,郁郁葱葱;黄河故道风景如画,百里飘香……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作为徐州生态腹地,铜山正在用“绿化工程、清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全力打造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灵家园。

  为了扩大徐州的生态腹地,铜山积极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以“二次进军荒山”行动为重点,创造性地在“石头山上种出森林城市”,打造出城区园林化、农村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构建起古城徐州的生态走廊,用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话说,“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铜山坚持控

  源截污先行,痛下决心加大治理力度,对265家企业实施污染治理改造,187家污染严重企业被取缔关闭,开展钢铁行业综合整治、电力行业脱硫脱硝专项行动,建成苏北首个区级环境监控平台,发起建立了苏、鲁、皖跨界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投入巨资镇镇建起污水处理厂。“十二五”期间,全区空气良好以上天数年均325天。

  河流水质改善后,如何让城乡居民感受水的柔情、享受水的滋润?铜山投资6000多万元大力实施生态补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通道将长江水引入城市河道,清水微波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筑起水韵悠然的城市风貌。

  看山见水留乡思乡愁

  坐落在云龙湖西面的汉王镇丁塘村,绿树中白墙掩映,碧波中鹅鸭畅游,既有苏北山村特色,又有江南水乡韵味;位于吕梁山腹地的倪园村,文化深厚,石径通幽,鸟鸣深树,宁静安然;地处苏皖交界的潘楼村,清水蜿蜒,家家枕河,游鱼可见,屋树倒映……

  这是铜山自2009年以来连续8年实施“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结出的累累硕果。

  为实现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愿景,铜山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列入财政预算,纳入年终考核,在苏北率先建立起“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环卫保洁体系,同时区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实现了长效管理。

  铜山还把环境保洁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建筑整治等结合起来,达到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达。同时,靠规划引领,注重凸显地方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形成千姿百态的乡村田园风貌。

  “十二五”期间,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3A级景区5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如今,放眼铜山乡村,既有田园风光型,又有山水生态型,既有红色文化传承型,又有历史文化保护型,山水风物巧打扮,浓妆淡抹总相宜。

  201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扫”出淮北深处“小江南”》,全面深入报道了铜山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去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做了专门调研,在求实出版社推出专著《青山绿水红日子》,调研报告《围绕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得到汪洋副总理的批示和肯定。

  创新给力助绿色崛起

  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给力绿色崛起。随着全国性安全科技研发与学术交流中心、安全装备生产制造中心、安全产品与技术交易中心、安全监管大数据中心这四个中心启动运营,“中国安全谷”正在引领铜山绿色崛起。

  铜山摆脱资源依赖,坚决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之路,以徐州国家高新区为主战场,借助“蓝火计划”、“5+1”科技创新联盟和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围绕构建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和国内首家安全科技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环保集中、土地集约发展,形成矿山安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车辆制造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发展新型工业的同时,铜山还瞄准生态旅游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驱动,主攻短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越来越轻的现代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也让群众切切实实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大大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铜山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去吕梁山吸氧,去汉王镇听泉,到微山湖上荡渔船……窗外春光渐浓,让我们迈开双脚,在暖暖春意中,游走颜值越来越高的铜山,放飞心情,从繁花掩映、绿水相依、蜂蝶飞舞的美景中,静静触摸绿色带来的获得感……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3-02/33538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