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千吨级起重机回转刹车时要“刹得住、不发烧”;一罐航空级金属粉末让国产大飞机“骨骼”3D打印不再依赖进口;一块电子级多晶硅把芯片“粮食”的定价权首次握在自己手里……这些突破背后,是徐州企业用知识产权筑起的“硬核护城河”。
10月16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公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拟推荐名单,徐州市共有21家企业入选,包括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徐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更体现了徐州企业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突出的综合竞争优势。
◎专利成果“落地生金”
在此次入选名单的21家徐州企业中,均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把“知产”变成了“资产”,跑出了以知识产权牵引高质量发展的“徐州速度”。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造了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徐工重型研发的“液阻制动回转系统”,不仅热衰减降低60%、可替代进口液压元件、单台节省成本80万元,还获得了42项专利。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硅烷流化床法把硅棒“磨”成颗粒硅,综合电耗直降77%,纯度拉到11N,把“进口依赖”打成“反向输出”。该公司主持(参与)31项各级标准,一口气锁定200亿元颗粒硅订单。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把知识产权写进研发“源代码”,拥有80件授权专利、20余件在审专利,覆盖工艺、晶型、制剂全链条。该公司一类新药TRV130专利布局18个国家,上市首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谁掌握专利,谁就掌握市场定价权。”江苏金彭集团同样尝到了知识产权赋能的甜头,该公司将电动三轮车“小赛道”打造成“大产业”,围绕“三电”核心系统申请专利630件,主导起草国家标准3项,产品出口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细分赛道汇聚创新动能
在徐州的创新矩阵中,一大批在细分领域深耕的“小巨人”企业同样表现亮眼。
凭借尖端技术突破与市场化应用,江苏威拉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坚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发展路线,每年至少开发1个新型合金材料成分体系和制粉配套工艺,至少升级2代核心装备。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金属粉末材料的空白,更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保持在总营收的8%以上,拥有有效专利140件、软件著作权70件。该公司主导产品“冷链智能温控”,在国内自动化温控与冷链监控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达28%。“比别人早一步,比市场快一拍。”公司副董事长李敏道出了创新秘诀。
江苏中机矿山设备有限公司瞄准薄层、极薄煤层开采设备这一细分领域,承担国家863项目“薄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中的两个课题。经过数轮升级,他们的采煤设备已能够实现在仅80厘米厚的煤层进行采煤作业。
◎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成效显著
“一家示范、全链提升。”徐州把“知识产权强企”嵌入“343”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以徐工为龙头,带动1000家配套企业开展专利协同布局,建成全国首个工程机械专利池,入池专利1.2万件,专利许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
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利民股份、诺恩作物、蓝丰生化等共建农药创制专利联盟,3年输出高价值专利超过100件,推动农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徐州市知识产权局于今年5月专门印发通知,指导存量达标企业换版升级,并持续扩大贯标企业增量。徐州市还健全了市场监管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突出对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在徐州经开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8件,是全市平均值的11倍;园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过2300件,技术领域广泛涵盖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专利大市”迈向“专利强市”
2022年8月,徐州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3年来,徐州紧扣“343”创新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
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市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助企强基行动,全力提升优势产业链高价值专利创造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从攻克一个零部件,到主导一条标准,再到定义一个赛道,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徐州的创新型企业不再满足于专利数量积累,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与市场转化,正从“专利大市”向“专利强市”迈进。这种转变,不仅重塑着徐州的企业竞争力,更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徐州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扣《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部署要求,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持续扩大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水平,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注入新动力。
信息来源:徐州日报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