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创新热度的“温度计”,也是经济结构和增长动能的指向标。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合肥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555.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4.11%、较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4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强度4.11%意味着什么?合肥又是如何做到的?
2023年,合肥研发投入强度正式进入4%行列。“合肥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并维持4%,非常不容易。”合肥市科技局规划处负责人周郑芳感叹。
先看一组公式。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地区生产总值)×100%。分子是“科研投资”,分母,在合肥,是“万亿GDP”。“万亿GDP城市进入4%,就如同走进‘平台期’。”周郑芳说。就像要在一片“超级湖泊”中提升水位,每向上攀升一厘米,都需要注入海量活水。“以上海市为例,近几年其研发投入强度在4.2%到4.5%上下区间浮动,4%是相对均衡的水平。”周郑芳解释。
相对于总量,更具有意义的是结构上的均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体检指标”,研发投入强度主要由规模以上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三大板块构成。
2024年,合肥规上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分别为369.85亿元、76.84亿元和86.02亿元,占比分别为66.59%、13.84%、15.49%。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企业始终居于创新主体地位,而研究机构和高校占比相对均衡稳定。”周郑芳分析道。
数据之下,是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三方具体的创新实践,以及合肥对创新的培育。今年以来,合肥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让产、学、研“携手”攻关。眼下,这一创新联合体模式正深入合肥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各产业领域。
引企、育企,合肥在全国率先设立市种子基金,以高风险容忍度,精准滴灌成果团队。截至目前,基金已出资项目148个、金额达2.9亿元,成功引导社会资本跟投超17亿元,其中科昂新材料等31家企业估值已超过亿元。
此外,合肥市天使基金累计投资成长期创业项目523个,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60余家,创新的幼苗正破土成林。合肥市构建了成果转化企业体系化接续培育机制,近年来,合肥培育出3000多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今年达1.5万家,国家高企保持在1万家以上,国家高企位次在全国城市中有望继续提升。
4.11%的研发投入强度背后,是合肥“科创雨林”生态的持续繁茂。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专利到产品商品,合肥正以系统化创新思维,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难点堵点,构筑起科技赋能产业跃升的高质量发展通道。(通讯员 张玉莲 记者 鹿嘉惠)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