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云龙迈上新台阶 开启新征程

 

 
 
 
 
 
五年来,云龙区突出文化引领,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着力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图为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鸟瞰。
五年来,云龙区加快老城、新城和东部城区联动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以和平大道为轴心的东部城区已经华丽转身为“东城”。
五年来,云龙区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160项,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全线贯通,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新建改造主次干道30条,城市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形成。
五年来,云龙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10家省、市级集聚区入园企业达1400家,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94亿元。图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师大科技园。
五年来,云龙区新增绿地3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实现故黄河、三八河、老房亭河的水系贯通,城市生态宜居品质不断提高。图为三八河两岸正在崛起的住宅群。


◎徐州日报记者 杨旭东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云龙区干部群众鼓足干劲,疾驰向前。

回顾过去五年,云龙改革激发新动力,经济迸发新活力、社会呈现新面貌、百姓共享新生活,创造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期。

快马加鞭,乘势而上。未来五年,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云龙这一目标,云龙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空间优化、服务业强区、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共建共享“五大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先导区、新型城市化标志区、科教文旅特色区、平安法治示范区和社会治理领先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建设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城区。

转型升级,彰显新实力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服务业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达到87.7%,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城区前十名;

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连续五年获得全市主城区一等奖;

……

这五年,云龙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服务业主导、城市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三大战略,以“三重一大”为主抓手,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重改革惠民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1.8%;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10年的2.5倍。

五年来,云龙产业层次持续提升,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12项,完成投资750亿元。宣武、升辉等市场加快提档升级,万达广场、启迪科技城、淘金创谷、云邮跨境电商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云龙,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业态不断壮大,2015年涉网企业达7000家,实现交易额115亿元。徐州旅游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互联网+旅游目的地”O2O平台,201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完成51.6亿元,年均增长达20%以上。

强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集聚发展成效显著。江苏师大科技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淮海文博园获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家省、市级集聚区入园企业达1400家,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94亿元。润东汽车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徐州医药等8家企业(项目)列入省“十百千”行动计划,恩华和润医药被认定为“省创新示范企业”。

改革创新,迸发新活力

改革创新,是云龙五年来最鲜明的特点。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潜力,在推进改革“规定动作”落地见效上,认真落实“营改增”工作,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深化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分级诊疗改革。在确保改革“自选动作”改有所成上,围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投融资、个转企、统计监测等方面改革;精心做好社区减负、社区协商民主、社区大党委制、社工队伍建设“四篇文章”,成为苏北、苏中唯一一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归口派驻纪检组改革,纪委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加强。全力打造区域展会品牌,成功举办两届文博会,探索出具有云龙特色的展会新模式。

坚持项目是纲,纲举目张。云龙招大引强成果丰硕,华润集团、中茵集团等一批“555”企业先后入驻。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自营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7亿美元、10.5亿美元,分别增长92%、25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全区中小企业达15600家,是五年前的2.2倍。引进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18家,中小微企业定向放贷额年均增长33%,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功能提升,焕发新面貌

围绕产城融合,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宜居性,城区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云龙加快老城、新城和东部城区联动发展,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160项。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全线贯通,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新建改造郭庄路、云苑路等主次干道30条,城市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形成。旧城旧村改造深入实施,累计完成房屋征收420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低收入家庭7800户。加大以和平大道为轴心的东部城区开发力度,建成商办综合体9个、住宅小区16个,入住居民8万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中心初步显现,实现了“东区”变“东城”的华丽转身。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城管巡查一体化管理和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道路街巷、河道保洁和绿地管护服务外包实现全覆盖。国家卫生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任务圆满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外创示范路、内创幸福家园”为抓手,累计投入3.3亿元,完成9条道路、46个老旧小区、37个村庄整治工程,创成省级管理示范路2条、市级幸福家园和文明小区18个。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城市生态宜居品质不断提高。城东环状休闲公园一期、汉文化景区敞园、三八河公园等一批精品园林建成开放,城区500米半径公园绿地基本实现全覆盖。五年新增绿地3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23.6平方米。加快实施河道截污、清淤等治理工程,实现故黄河、三八河、老房亭河水系贯通。

五年来,云龙区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切实体验到更多的获得感。图为绿地北社区协商民主议事会、百姓问政四季行现场、优质医疗服务、徐州三中云龙实验学校、潘塘街道法治漫画长廊。

为民谋福,共享新生活

为群众解难题,为百姓谋福祉,让全民享公平,云龙一直致力于从提高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出行、公共安全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细节入手,推动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让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累计投入17.5亿元,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224项。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0.1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5.8万人。推行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全市率先执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20万元。

为群众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1所、幼儿园20所,组建小学教育集团5个,多轨制中小学全部达到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6家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提档升级,与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城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提升。云龙连续13年被评为“省平安区”,荣获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区”称号。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平台56个,创建市级和谐社区67个,创成率达91.7%。在全市率先设立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区社会组织发展到399个。

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讲好云龙故事,传播云龙声音,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好人评选、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加强党建,展现新作风

五年来,云龙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意识、带头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展现出过硬的政治风貌和良好的工作风貌。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周末大讲堂、高校能力素质提升班等平台作用,全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行主体责任清单三级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述职制度,推进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五年来共立案查处违纪案件58件,制定出台《机关公职人员行为失当问责办法》,深入开展“四季清风”行动。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创新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活动,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派300名机关干部到“六个一线”锻炼成长。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第一书记”、党员志愿服务、智慧党建、社区大党委等方面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赶超跨越 铺展新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云龙正处于爬坡过坎、赶超跨越、大有作为的时期。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云龙,明确“五个定位”,未来五年,云龙将铺展新的发展蓝图。

打造服务业先导区。牢固树立“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的鲜明导向,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320亿元,新兴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左右。

打造新型城市化标志区。加快新城、老城、东部城区“三核联动”,优化城市功能;加快翠屏山片区、大郭庄机场片区、潘塘片区拓展步伐,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城融合、一体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功能完善、和谐宜居、彰显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打造科教文旅特色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20年前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汉文化景区、户部山(回龙窝)等历史文化载体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全力打造平安法治示范区。深化平安法治建设,构筑规范有序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廉洁司法、社会综合治理、平安法治队伍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到2020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定在98%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3%以上。

打造社会治理领先区。深化“政社互动”,全面推进社区大党委制、邻里中心和社区协商民主工作,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骨干的“三社”共治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努力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高度融合,建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快马加鞭 开启新征程

实现新蓝图,不仅要有新思维,更要靠创先争优、真抓实干不放松,要靠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停步。云龙区将以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改革创新、文化引领和民生改善为有力抓手,构筑发展支撑,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不竭动力,营造和谐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转型升级,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构筑发展支撑。培育壮大云龙主导产业,努力在“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态,培育发现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做大做强楼宇经济平台和主题功能街区,以“互联网+”深入推进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改造。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金融支持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云龙优才”计划,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智力集聚引领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云龙产业定位的项目,更大力度开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

突出新型城市化,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创设良好环境。加大老城区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激活新城人气、商气。大力推进东部城区空间拓展和功能完善,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连片开发,加快西融老城、南融新城、东融开发区和高铁生态商务区步伐。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加大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力度,推进环卫公共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廊道,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城郊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突出改革创新,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提供不竭动力。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上下联动、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养老、文体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打造淮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突出抓好“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积极探索具有云龙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商贸物流、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突出文化引领,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营造和谐氛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广泛开展“书香云龙”等主题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形成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充分挖掘两汉文化、彭祖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突出民生改善,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奠定坚实基础。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开放办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与计生服务,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协同发展。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多层次、立体化防控体系。

实现建设“强富美高”新云龙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云龙区将着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云龙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眺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云龙的党员干部群众正凝神聚力,快马加鞭,在建设新云龙的征程中奋发有为,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发展新目标。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9-27/37166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