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信息 > 正文

发展乡村旅游 徐州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龚严巍 于珑 武佩剑 王海春 周双双 胡明慧 李权 张雷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是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门下发《关于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以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为依托,聚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群成链,通过多元化创意开发、多领域跨界融合、多渠道策划营销,大力发展生态种养、田园观光、创意休宿、农耕研学、康养健身、乡村“夜经济”等模式和项目,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列入监测的全市重点景区(25家)接待游客31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31.8%。外地游客占比为48.53%,较去年春节假期提升16.6个百分点;游客过夜率达57.13%,较去年春节假期提升4.81个百分点。全市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共13家)共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8%。徐州乡村旅游村成为各地彰显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丰县:以“红”带“旅”助推乡村振兴

春节假期,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张后屯村是江苏最北部的村庄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中共丰县县委办公地,也是丰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与军事中心,是湖西革命老区核心区,有“湖西小延安 红色张后屯”之称。

作为一名红色文化讲解员,张道品忙的时候,能从早上8点一直“说”到晚上8点,而那些聆听他讲解的团队或个人游客,有的来自丰县本地,有的来自徐州市区,也有的来自安徽、山东、河南等周边地区。

凭借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张后屯村走出了一条依托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这个曾经村集体收入为零的省定经济薄弱村,2020年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5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达1.8万元。

“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已经接待了6万人次左右。”张道品说,“而今年春节期间游客量也比往年有大幅增加。”

“我们村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当年军民齐心打鬼子的场景。”张道品所说的地道战遗址,是当地政府投入300余万元,恢复建修的张后屯村里的一处红色遗址。

作为革命老区,让红色文化发挥出红色效益,并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加大老区开发建设扶持、为老区人民办实事的具体举措。

自2017年起,张后屯村实施了红色文化抢救挖掘工程,规划打造了包括红色文化一条街、地道战文化体验园等在内的八处红色文化景点,同时还建起了红色文化广场、红色大讲堂、湖西民俗馆等设施。

在距张后屯村委会南约1公里处,有一座占地110亩的生态园,里面种植着草莓、小西瓜、特色西红柿等农产品。一到采摘季,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介绍,该生态园是村里打造的与旅游配套的农业产业之一,除了农产品采摘,还有垂钓、水上游乐等项目,去年至今,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沛县:“村界杯”点燃乡村旅游

今年春节长假,沛县鹿楼镇七堡村、八堡村因“村界杯”足球赛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足球比赛,它更像是一场盛大的乡村庆典,将足球的激情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七八堡村足球场上总是人头攒动。观众们或站或坐,围绕在场地周围,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场上奔跑的球员们身上。每当有精彩进球,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

村民李大爷是这次比赛的忠实观众。每当比赛开始,他总是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坐在场边,紧紧盯着场上球员的每一个动作。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仿佛场上的每一个进球都与他有关。李大爷说:“这不仅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我们村庄的骄傲。”

除了村民们,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来自四川的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家人一起来到沛县,就是为了体验这里的乡村文化和“村界杯”的独特魅力。王先生一家在比赛现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欢乐,他们与村民们一起欢呼、一起歌唱,仿佛一个大家庭。

游客们不仅是来看比赛的,更是来体验乡村生活的。在比赛间隙,他们穿梭在村庄的小巷间,品尝着地道的乡村美食,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他们与村民们聊天交流,了解乡村的文化和历史,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让他们流连忘返。

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舞龙舞狮表演,随着音乐节拍而起的广场舞表演、动感十足的歌曲表演,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汉服秀展演,展示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独特魅力的武术表演、软带龙表演,承载着群众记忆的高跷、喜轿、旱船等民俗节目,燃起现场人员的热情。

“村界杯”足球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也为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发展机遇。许多村民通过参与赛事组织和服务工作,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村界杯”也成为了沛县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乡村旅游的魅力。

睢宁:乡村里的“鲤享”生活

在红鲤戏园听睢宁传统戏曲;在龙鲤文化中心感受睢宁儿童画的童趣;在鲤鱼山庄餐厅品尝故黄河美食、王集美食;在幽静雅致的鲤鱼山民宿里享受诗意乡间生活……这个春节假期,睢宁县王集镇鲤鱼山庄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鲤鱼山庄位于徐州市东郊、睢宁县西北,是睢宁县黄河故道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王集镇洪山村下辖自然村,省第四批特色田园乡村、省水美乡村、省休闲农业精品村、国家森林乡村。

走进鲤鱼山庄,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两侧,黄金榆、垂榆、宝瓶榆错落有致,搭配有栾树、红枫等;村民房前都种满了果树,有柿子树、石榴树和山楂树等;每户门前都挂着马灯,户墙上画有鲤鱼传说、孝义文化等内容。

“春节假期,来鲤鱼山庄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增加25%。”王集镇洪山村党总支书记周全胜介绍,鲤鱼山整体划分为三大板块,西区为现代休闲农业,有果园和蔬菜采摘园等;东区为水上项目区,结合黄河故道,开展冲锋舟、龙舟、游船等项目以及房车营地、烧烤片区等;中区为鲤鱼山特色文化区。特色文化区分成三个区域,动区即山南侧,主要围绕儿童游乐、体验等,有电动游览车、网红桥、游船码头、网红迷宫等;静区即山北侧,是新村;西区是保留村改造。

游客的到来也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生活幸福,日子红火一年胜过一年。

村民陈怀仪在家里开了个老磨坊,老两口一起动手,专门制作手工菜煎饼,凭借地道的传统口味,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去年增收近5万元。

除了品美食、赏景,在鲤鱼山庄,游客还可以体验鲤鱼孝义文化、黄河渔耕文化等,穿汉服游诗意田园,购买特色文创产品和王集土特产,如鲤鱼香包、剪纸、柳编以及木刻等特色手工艺品,王集小花生、烧鸡、香肠等,尽情享受“鲤享”生活。

邳州:古村焕发新生机

春节假期,邳州市港上镇的古银杏姊妹园、林趣园、沂河湾特色休闲景区、观音树景区等热门景点火爆出圈,成为游客“打卡”度假的好去处。

“港上银杏博览园区有百年以上银杏古树1万多棵,千年以上银杏古树10多棵,具有传奇色彩的观音树、姊妹树是这里历经千年沧桑的见证。”港上镇武装部部长于威介绍,银杏姊妹园是港上银杏博览园的核心景区,占地300亩,因两棵高大浓密的姊妹树而得名。

“冬天的姊妹园有一种古老的神秘感,穿上汉服来这里拍照特别出片。”游客张慧是一名资深的汉服爱好者,春节假期,她特地做了一整套汉服妆造前来拍照。“园内的诗碑园、点将台等景观也很有意思,真是宝藏景点。”

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游玩体验,港上镇还在姊妹园景区内修建一个约100平方米的银杏茶室,游客们不仅可以走进古色古香的茶室喝茶品茗,还能在这里体验汉服、拍照打卡。

港上镇北西村是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借助古银杏姊妹园旅游资源,北西村吸引村民入驻步行街商铺,售卖银杏产品、土特产,拓宽收入来源。

“我们一家住在邳州市区,春节假期不想去太远,就到港上来散散心。”游客孙青青欣喜地说,没想到港上给了她一个惊喜,虽然看不到金黄的银杏叶,但是看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等。

“春节期间我们在各景区还组织了文艺汇演、趣味比赛等文体活动。”港上镇宣传委员石海波表示,接下来,港上镇将继续挖掘旅游资源,加大景区提质改造工作力度,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新沂:年货大集点燃农旅融合“新引擎”

春节假期,新沂市棋盘镇王徐村宋庄成为游客感受乡愁的网红打卡地。

正月初二上午,宋庄门楼前的广场上,宋庄民俗年货大集热闹非凡。从土特产到非遗手工制作,从花样套圈到花鸟虫鱼……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游客驻足购买。

进入宋庄,露天磨坊、竹篱石墙、石砖老屋……错落有致,老物件、老设施古朴有趣,处处散发着苏北民居的“老味道”,让人感受到久违的乡愁。

“网上看到‘宋庄民宿’建得很有特色、好评不断,我就带着家人来了,这里不仅风景宜人、交通便利,还能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来自连云港的游客陈女士说。

王徐村宋庄地处马陵山风景区、山水大道、高林水库、千亩乌桕森林和千亩浆果园环抱之中。王徐村党支部书记王裔然告诉记者,王徐村在“留住乡愁”上下功夫,将传统村落保护、民宿项目建设与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白草村、小杨庄等“捆绑”发展,新建民宿15栋,改建民宿51家,整体运营,打造了国内首个旅游与非遗文化结合的特色民宿,打响了“宋庄民宿”品牌。今年春节假期,来自连云港、宿迁、枣庄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达到8万人次以上,所有民宿都被提前预定一空。王裔然表示,王徐村将深入挖掘村庄特色,通过“农文旅+”品牌创建,力争将“宋庄民宿”打造成苏北地区高端民宿品牌。

近年来,新沂围绕“整治达标村、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梯次建设目标要求,以公共空间治理拓展村庄发展空间,深入挖掘不同村庄在产业、文化、生态、空间等方面的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出高流镇老范村范南、合沟镇马场村三五组、马陵山镇太平村陆庄等1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以及双塘镇高塘村河西、阿湖镇桃岭村桃岭、新安街道黄墩村黄墩、草桥镇纪集村竹园等19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同时建设“新沂版”特色田园乡村13个……这批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新村”点燃农旅融合“新引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环境美化、农民增收。

铜山:借势园博园“秀”出好风景

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八,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吕梁水街热闹非凡,这里的年货大集持续了十来天的时间。

开集第一天,红红火火的年味便在这里蔓延开来。在倪园村村部门口,欢快的锣鼓敲起来,吉祥的舞狮闹起来,一场热热闹闹的开集仪式,拉开了红红火火过春节的喜庆序幕。

这次的川上大集持续时间长,内容也比以往更加丰富。在这里,不仅可以赶一场充满年味的大集,感受人间烟火气,购得乡村好年货,还能就近走进园博园,感受冬日园林色彩的温暖;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滑雪,泡一场冬日浪漫的温泉。“再加上周边的方特乐园,一场大集,将几个景点串成一线,让铜山全域游串点成线,连成一片,既彰显年味,又带动乡村发展。”伊庄镇镇长肖山表示。

镇长上阵为川上大集“代言打卡”,村民们也不甘示弱,纷纷下场助阵,绵延几公里的吕梁水街上,川上村的村民们摆起了上百个摊拉。有卖小吃的,有卖土特产的,有展示绝活的……。

村民尹龙的摊位就摆在自家门口,摊位上出售的白芝麻香油、黑芝麻香油等十几个品类的产品,都是自家作坊生产的“拳头产品”。

“俺家有祖传做香油的手艺,到俺这一辈,觉得没前程,就荒废了。前些年,看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出门打工多年后,我又返乡重拾祖传的手艺,在川上村卖起了手工制作的香油。这几年,借势园博园开园,川上村也成了网红旅游打卡地,游客多了起来,再加上自家手工制作的香油,口感和品质都不错,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听说今年搞川上大集,俺早早就报名参加了。一来想拿自己的‘王牌产品’帮大集攒人气,二来也希望在热闹的大集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咱家的产品。”尹龙笑道。

以党建引领、产业为基、文化为旗、旅游为路,近年来,伊庄镇积极探索“党组织+产业基地+休闲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产业街、民俗文化街、乡村旅游街,为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伊庄镇还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民俗体验、篝火晚会、果蔬采摘等活动,举办农民丰收节、果蔬采摘节等民俗文化节,打造了一条民俗文化、乡土风味等交融多元的民俗文化一条街,让游客来到吕梁,享受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货的乡村游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贾汪:小香包“绣”出乡村致富路

“去年马庄香包销售额超1000万元。”2月17日,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马庄香包销售额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而他在春节前刚与一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预计今年将带动马庄香包销售额翻一番。

香包制作是特色非遗项目,如今马庄香包闻名遐迩。在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里,村民们利用春节假期赶制16000套龙年主题香包订单,如今这里已成为集香包设计、制作、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香包款式达200余种,小香包变成了富民大产业,小香包“绣”出乡村致富路。

马庄村地处徐州市北郊,靠着一支村里成立的农民管乐团,马庄村村民走上了国内国际的大舞台,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风采。近年来,马庄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文化润村为两翼、文旅产业为龙头,靠着发展香包、乡村旅游等产业,如今实现年集体收入500余万元,村民年收入增加3.6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马庄村已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幸福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日前,马庄村又获得2023年度汉风传媒大奖“乡村旅游特色网红打卡地”奖。

“这几年来,村里来了不少游客,大家都夸赞我们马庄。”马庄村老党员徐传贵说,村里发展了,村民也不能“掉价”。“我身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集体观念更强了,对集体的事情更关心了。发现一些和群众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会主动地向村里反映,也会主动帮助解决。”徐传贵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马庄村还立足实际,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协调、共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托潘安湖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举办夏季纳凉晚会和啤酒节,让游客尽情享受生态文化带来的快乐。建设真旺村旅游综合体、马庄文化大集、马壮壮陌上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打造“网红”旅游打卡地。推广马庄经验,因势利导推出研学游,让“马庄模式”通过教培、研学开枝散叶。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民俗文化游等新业态,成立江苏马庄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马庄乐团、民俗表演团、中药香包基地等,全力打造马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travel/zixun/2024-02-26/45975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