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协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两个创新”融合——从产业“聚变”看江苏经济活力与韧性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持续显现;苏州市工业投资连续9个月两位数增长;扬州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增长18.4%;泰州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2.5%、增速全省第一,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利润翻番……
上半年,面对外部冲击加大的复杂形势,各地有力应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1%、比去年全年提升0.5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亮点纷呈的背后,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更展现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的产业底气、发展活力和经济韧性。
竞逐“新赛道”,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51.8%,这是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加快发展,需求潜力持续释放,成为上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一个个新赛道上,江苏企业已做好“竞跑”准备。
2025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绿的谐波、埃斯顿、恒立液压3家苏企上榜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蔚蓝科技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
人形机器人企业加速“进化”,也成为江苏新兴产业领域追“新”逐“质”、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缩影。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上半年,数量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36.3%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73.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高新企业持续领跑,高新产业加速集聚。
天仁道和新材料,这家成立于中关村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刚落户南京浦口高新区,未来将在长江北岸建设碳基新产线,成为当地的“低空合伙人”。企业负责人介绍,一期项目占地1.5万平方米,三期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7亿—13亿元。
南京围绕低空智造、飞行应用、保障服务等细分领域,构建全链生态,吸引项目和资本“闻讯而来”。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市无人机起降场点增至266个,同比增长466%。
加速打造“低空之城”的不只有南京。
6月27日,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暨2025数字低空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进行产品展示,吸引大量低空领域企业前来“赶集”。
正在全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的苏州,集全市之力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应用场景拓展、低空产业建圈强链,已形成贯通研发、制造、应用,覆盖从整机到电池、机身材料、摄像头、传感器的全产业链,集聚整机制造企业超30家、配套企业超350家。
低空产业“卡位赛”持续升级,折射出一批本土企业“乘势而上”,用“攀高逐新”的产品抢滩新兴市场,并汇聚成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拉动新兴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数据是有力证明:上半年,全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半导体、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7个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先进机器人、6G通信、脑机接口……从一家家实验室、一个个未来产业园中可以窥见,各地从产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优先布局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在全球产业竞争、创新驱动发展中抢占先机、孕育新机。
提振“基本盘”,传统产业转型有力
传统产业在江苏占据重要地位,江苏制造业百强企业中八成与传统产业相关。
从投资上看,传统产业依旧具有“吸引力”。上半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0.5%,其中汽车制造业、纺织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投资分别增长21.6%、26.9%、11.2%。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是应对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今年以来,各地着力打好这一重塑核心竞争力、与时间赛跑的转型突围战。
高端化跃升是首要任务,各地不断挖掘工业生产新价值。
鑫缘茧丝绸集团是南通老牌纺织企业,其以蚕丝为原料,研发制作出能被人体自然吸收的“蚕丝蛋白骨钉”,骨折患者用上后无需二次手术取“钉”,这也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纺织是南通的传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当地通过存量在线技改、增量对标国际的方式,引导纺织丝绸企业从简单纺丝纺纱、印染上色向品牌服装、高端面料延伸拓展。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体量庞大的传统产业,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走进镔鑫钢铁的智控大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从厂区内采集的各种数据,将实体工厂搬上屏幕,打造出贯穿钢铁生产全流程的“虚拟工厂”。通过视觉监控+AI风险识别预警,以及操作辅助决策+HMI(人机界面),在大厅里即可对远在几公里外的设备进行远程操作。
镔鑫钢铁信息部部长黄江云介绍,如今,一名员工就可以控制之前15个同岗位、同工序的长线操作,实现生产大规模远距离智能集控。依靠一系列数字化改造举措,今年以来,镔鑫钢铁每吨钢生产成本比2年前下降104元,人均生产率提高30%。
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1—6月,全省建成先进级智能工厂1808家,3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1.8%,传统产业加“数”转型成效明显。
节能、降碳、增效,“绿色焕新”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江苏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443家、绿色工业园区5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绿色,也成为“江苏智造”最鲜明的底色。
开掘“新动能”,融合创新落实见效
前不久,国家药监局批准江苏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性卵巢癌等疾病,为相关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上半年,江苏共有9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排名全国首位,截至7月14日,已有1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再次体现了江苏作为医药大省的创新实力。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点,如何紧抓新动能这一关键变量,为区域发展定制好“成长计划”,是作为经济大省必须答好的新课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是江苏给出的答案。
今年以来,江苏制定出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方案,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英诺赛科推出全球首款实现大规模量产的100V级氮化镓功率器件,南智光电发布国内首个光子芯片领域专用大模型,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顺利下线首片6寸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晶圆,天奈科技加力建设国内首个百吨级规模化量产单壁碳纳米管项目……一项项攻关进展、一个个科技突破,彰显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增强。
数实融合之路越走越深。今年一季度,江苏获批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着力探索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争当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排头兵”,江苏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培育壮大数据企业行动方案,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销售增长7.9%。
机制创新增强要素支撑。7月4日,第三届长三角航空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大会在扬州拉开帷幕。早在去年,央地协同牵引下,全省首只航空航天产业16亿元专项母基金落地扬州。今年3月,航空谷设计研发中心交付,扬州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继续“牵手续约”。
截至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出资组建的产业专项基金累计达41只,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资本能级跨越式提升。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下一阶段要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进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确保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超6.1万家,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10家创新联合体和40家标杆孵化器。
“稳”有支撑,“进”有动力。在政策活水的持续润泽下,科技产业创新融合的步履更加坚实有力。(付奇)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