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本网资讯 > 正文

《曹学海经济文集》披露:作者曾为“西部大开发”鼓与呼

导读:《曹学海经济文集》披露,17年前的1996年10月30日,为促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当时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读书的曹学海,约同学岳文厚从北京出发,一起到中国西部调研、考察,历时两个多月,行程 一万余华里,写出了30多篇通讯、特写和考察研究文章,拍摄了100多分钟的电视录像资料和近百幅照片,录下了1000多分钟的访问录音素材。他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构想》一文中明确指出:“没有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根据当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大声疾呼:“西部的开发、开放已经刻不容缓!”并提出了六条重要建议。

近日,曹学海在有关座谈会上说,2001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绩,2011年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增长约14.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但是,这个增长还是粗放型的、“资源索取型”的增长。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等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西部地区各类人才仍有“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造血型”企业少,服务业欠发达,内生动力不足。

曹学海说,17年前我写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构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可用之处,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不仿重温一下,以作参考。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构想

曹学海

(1996年12月8日)

一、 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划分,按照于光远同志的两种划分法,在地图上看,一种是以东径105°这条中线为准,把整个中国划分为东西两半。在东径105°两边,我国的国土面积大致相等,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却占全国人口90%。全部土地在东径105°以西的,有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和青海省。单是这三个行政区,国土面积就占全国总面积40%,而人口则不到2%,工业生存率总值不到全国的1.35%。一种是在地图上另外划一条斜线,即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再到陕西省的榆林和甘肃省的兰州,最后到云南省的腾冲,按照等雨线的大致标准,划一条不太规则的斜线,把中国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这样,东南和西北这两部分的国土面积也大致相等,各占一半。东南部分因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多属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雨量在400毫米以上;西北部分因受西伯利亚、内蒙大陆性气候影响,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东南部分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94%左右,耕地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93%左右;而西北部分,国土面积虽然和东南部分大致相等,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6%左右,耕地面积只占全国可耕地面积7%左右。

这都表明了西部与东部在人口、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西部经济发展受到了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

从本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了使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留下的重重困难与束缚之中获得最初的起飞的加速度,以邓小平为首的最高决策层提出来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改革思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采取了积极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推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欣喜地看到,1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让我们揪心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地区差距在继续拉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西部地区大多财政自给能力不足,据资料显示:1992年宁夏自给率仅为48.7%,内蒙古自给率为54.2%,甘肃自给率为74.7%,陕西为78.1%,青海为43.8%,西藏为6.54%。

试想,没有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所以,西部的开发、开放已经刻不容缓!

二、 西部干部群众热切期盼西部大开发

西部的干部群众渴望中央把给予东部的改革开放政策用于西部,他们说,10多年前,中央提出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改革思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采取了积极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推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现在,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我在陕西省调研时,西安市市长冯煦初这样告诉我:“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外也希望中央给予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部地区,铁路、公路里程短,陕北有煤炭资源,可铁路修到延安就打住了,有煤运不出,如果能延伸到榆林就好了。整个西北电网缺电,这几年,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因干旱缺水,发出的电只是西北电网的三分之一,加上西北电价很低,又无力搞火力发电。所以,我们希望中央的支持,但我们也知道中央有中央的困难,只需要多批给我们一些项目就行了。”

我国西北地区因受西伯利亚、内蒙大陆性气候影响,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所以西部地区尽管拥有4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但是可耕地面积只有全国的7%左右,其它多为沙漠、荒原。

在与西部的干部群众座谈时,他们说,沙漠与荒原就代表贫穷吗?就应该贫穷吗?显然不是。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是沙漠国家,但石油资源的开发,使它们都变成了富国。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等国,也都不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道理很简单,土地即使不能种植农作物,地下也有矿产资源,地上还有旅游资源。再以美国西部为例,100多年前,那里也曾是“落后”的代名词,后来被一群称为“牛仔”的美国人登上了开发美国西部的征程。那场剑与火的相交织的穿越荒原峡谷向西迁移,不仅凝结成一部悲壮的历史,而且也带来了美国西海岸的繁荣。

看看我国西部的各种能源和各种资源状况吧!在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500亿吨,占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总储量的33%以上,天然气储量达8亿立方米,是美国的两倍。这里不是什么“死亡之海”,应该是“黄金之海”!在西部,已经探明的矿产有100多种,其中45中主要矿产的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3%。稀土、钛,汞,铂族金属、钾盐、石棉等矿产的储量占全国的60—80%,锗、钴、锑等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祖国的西部,还是一个巨大的动物蛋白宝库。全国五大牧区,即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都在西部地区。这里的草原面积广阔,内蒙古拥有13亿亩,新疆大草场达12亿多亩,发展畜牧业,继而发展毛制品、皮制品和奶制品等工业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还是林业资源宝库。西藏的森林储蓄达14.36亿立方米,占全国第二位;内蒙古有林地面积2.3亿亩,木材储蓄达10.15亿立方米,是全国主要森林基地之一。

我们希望中央给西部开放、开发政策,西部人民能吃苦,只要给我们好政策,西部一定会发展起来!

三、 如何缩小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

实际上,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这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李鹏总理也就此指出:把重视和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提出来,是适时和必要的。

那么,如何缩小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

我个人认为,中央应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本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过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但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风雨飘摇,先生的宏愿难以实现;本世纪30年代,蒋介石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但用意不同,他忙于打内战,接着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开发西部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初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出于战备考虑,将军工和战略物资生产企业等放在了西部,即我们常说的‘三线’建设;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前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运动,虽然说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但为我国今后开始的大规模西部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上东部经济高速增长,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水到渠成。

缩小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发展西部经济,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议国务院设立专门机构,统筹各委办局制定和协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方案。

二是建议国家在西部地区设立直辖市。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我国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直辖市都在东部,它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辐射作用,已经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等,对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西部有11个省区,面积占国土的一半,却没有直辖市,对西部经济发展不利。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尽快在西部设立1到2个直辖市。可考虑在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西安市设立直辖市。理由是:重庆市可充分发挥其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与西南各省和长江上游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以重庆市为中心,打开西部对外开放的西南部通道,西南部便可以从广西借海路与东南亚地区沟通;而在西安设立直辖市,可发挥西安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对西北五省区的辐射作用,西北部则可以借亚欧大陆桥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相连接,促进整个西部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三是在政治、福利、生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导东部地区人口适度向西部迁徙,稳定西部现有人口,特别是各类人才。并加大中央财政向西部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发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改善西部生产、生活环境,使东部人口愿意来,留得住。

四是国家对西部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贷款主要用于西部地区。

五是优先在西部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调整加工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投资,加强东部与西部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

六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注:从1996年9月开始,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北京听课的日子,让我思索了不少过去不曾想到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翻腾:我能为西部经济发展做点什么?长期的记者工作,使我想到了舆论的力量,于是我决定去西部考察调研——西部的现状,西部干部群众的想法、诉求,以引起国家、社会对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视。

本文写于1996年12月8日,青海省西宁市。文中大部分内容写入“西部通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 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曹学海简介:企业发展战略专家、策划家。中国策划协会会员、高级策划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理事,资深财经记者。1992年起先后出任广播电视发展公司总经理,国家级大型企业副总裁、品牌运营与企业文化建设总监。1996年-199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期从事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与品牌传播战略咨询业务。

著有《曹学海经济文集》、《安继文企业管理文集》、《品牌定位与传播战略》和《企业如何化解激烈竞争》。

联系电话:010-62195658 13810270414。

曹学海:一篇迟发的专访

——祝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

据媒体报道,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增长约14.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

读后倍感欢欣鼓舞!拥有4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西部,终于有了加速度的发展!

早在17年前的1996年,我就抱着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发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旅行考察了。我写的“西部通讯”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 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4年1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集《一个记者的报告》,打头的文章《喊响了“西部大开发”!——西部之旅的回忆》披露了我去西部旅行考察的情况,受到有关方面特别是新闻界的关注。一些同行采访过我,并从不同角度写了多篇专访。但是要不要在更大范围传播,我持谨慎态度。同年6月,《大众科技报》发表了我的这篇回忆文章,只用了副标题《西部之旅的回忆》,也是出于慎重考虑。其它稿件一直放着没发。

1996年西部考察之后,我于1999年6月再次西赴青藏高原,在青海省西宁市广播电视副局长陈宜先生的帮助下,作了补充调研,对《西部大开发的构想》作了进一步修改。接着,2004年、2006年,我先后又去陕西、四川西部,2011年8月去重庆,其间写了《宗申集团:谱写国际合作新篇章》等文章。总的印象是,西部大开发成绩很大,在前进过程中也有困难和问题,这是正常的。美国西部开发用了100年,我们仅仅是开始。我国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已经很了不起了!

为此,我把一篇未发的专访拿出来发表,一是祝贺,二是感谢当年为我西部之旅鼎力相助的新闻界前辈和同行!

这是一篇迟发的专访,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不能迟缓,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迟尽,对困难和问题的反应不能迟钝!

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曹学海:为“西部大开发”呐喊的人

今年48岁的曹学海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从业者。9年前,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求学的时候,名不见经传,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小人物”。然而,正是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与实施联系在了一起。当时,“西部大开发” 战略尚未形成,他就抱着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加快西部开放、开发进程的美好愿望,前往西部旅行考察了。他的西部通讯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市场 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对国内外客观、深入地了解中国西部、推进西部大开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人生中的这一历史性的壮举,至今还为他的老师、同学、同事和朋友津津乐道。他在新闻系读书时的任课老师、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江绍高说:“1996年11月起,他沿着范长江60年前中国西北部考察的脚印,到西北调研。应该说,他这次自筹经费的西部之旅,从提出到实践,不仅要有眼光,而且要有勇气。然而,他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完成了颇有影响、颇有意义的使命(见江绍高:《一个记者的报告•序》第3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位为中华民族振兴做出过历史贡献的中华儿女,尽管当时他(她)是多么的人微言轻。最近,记者到北京枫竹苑曹学海的寓所访问了他。

我不是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人,但是,作为新闻记者,我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

话题自然是从“西部大开发”谈起的。当我们说明来意,在曹学海客厅兼书房坐定后,他平静地对我们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为促成西部大开发作调研、写文章,是职业敏感和要求所致。1996年9月我到社科院新闻系读书时,已经做了17年的记者工作。 这次重返课堂学习,开阔了思路和眼界,想到了这个问题。试想,没有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怎么会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他说,“有人据此断言,说我是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人,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我之前,有不少有识之士就已经关注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我不是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人。实际上,20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过开发西部的问题,但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风雨飘摇,先生的宏愿难以实现;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忙于打内战,接着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开发西部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新中国成立后, 1962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出于战备考虑,将军工和战略物资生产企业等放在了西部,即我们常说的‘三线’建设;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前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运动,虽然说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但为20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西部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80年代初,为了使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留下的重重困难与束缚之中获得最初起飞的加速度,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让一些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改革思路,从那时起到90年代中期,我国采取了积极促进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推动整个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有迹象表明,在中国综合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中国西部的开放、开发将被中央提到议事日程,并最终做出决策。”

说到这里,记者禁不住问道:“于是,您就去西部考察、调研了?您的明确目标是什么?”

“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舆论氛围。我从1996年3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看到了有关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新举措,主要内容包括: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实行投资倾斜政策。调整工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投资,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联合与技术合作。这些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举措被写入国家发展规划表明,中西部开放、开发大潮就要来临了。但是在当时,我个人认为,专门针对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并未出台,至少尚未细化,舆论宣传也未形成气候,而且提法上也需要进一步推敲。譬如,中部、西部与东部以什么标准划分?是叫中西部发展战略,还是叫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曹学海紧接着说,“不过说句心里话,我当时感到自己人微言轻,难以引起重视。我虽然在社科院新闻系读书前就已经当了17年的记者,但是长期在地方媒体,没有相当的知名度;而当时在新闻系读书又是学生身份。可是,记者的新闻敏感又告诉我,记者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

他的恩师商恺为他的西部考察操劳,有关方面寄予厚望

那段日子,曹学海思潮翻腾,夜不能寐。他思索了不少过去不曾想到的问题,诸如怎样正确看待东西部差距在实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开放以后进一步拉大的问题,又将怎样进行西部开放、开发? 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日日夜夜撞击着他的心扉。终于 有一天,他把要去西部考察的愿望告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时任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商恺先生。商先生是曹学海的恩师,他非常了解他这位学生自学成才的经历。商恺先生问他:“刚上课两个月,你这一走要很长时间,不耽误听课吗?” 曹学海说:“我在路上先自学,回来再向老师请教。可今年不走,机会就失去了。” 他对恩师说,“今年还是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第一次公开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及完成大西北旅行考察60周年纪念日,这个时候,如果沿着范长江当年走过的路线对今日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旅行考察,采写并发表有一定分量的西部通讯和调研文章,让国内外认识和了解西部的现状、发展前景,这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一定很有意义。”时年75岁高龄、满头银发的商恺先生听到这里,点头赞许:“好吧,你要向新闻系的领导和老师请假,取得支持。” 这时,曹学海把心里的顾虑提了出来:“我一个学生提出西部大开发会受到重视吗?”商恺直率地告诉他:“关键是把事情做好。”第二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一位上了年纪的研究员找到曹学海说:“老商让我帮你联系范长江夫人沈谱,让你去听听她的意见。不过她年龄大了,可能不便接见。我已经联系上了他的儿子范东升,他是《华声》月报的主编,这是刊社的地址,你快去吧,他在办公室等你。”说着,这位女研究员递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曹学海当时并不知道,他的恩师在同一时刻还写信给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和《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希望他们给予曹学海此次西部调研以更多的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曹学海自备的《题词榜》上,有关领导同志、新闻界前辈和同行纷纷挥笔题词予以鼓励。商恺的题词是:“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目标。”《光明日报》总编辑王晨:“弘扬范长江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学习先驱者的精神,开创新一代的事业。”《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江绍高:“路是走出来的。”《新闻战线》总编辑陆宏德:“脚板底下出人才。”……?

含着激动的热泪,满怀必胜的信念,曹学海背着《题词榜》从北京出发了。如同范长江当年旅行考察大西北一样,时代的要求,西部的呼唤, 使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旅行考察大西北的征程。?

泪洒青藏高原,为“西部大开发”呐喊

“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曹学海说:“除了交通工具以外,我算‘武装到牙齿’了。采访录音机、收音机、照 像机、M9000摄像机,还有一大袋关于西部的图书资料及生活所用物品,足有30公斤重!由于 车箱内夜间没有暖气,加上处在高度兴奋、激动之中,一夜未眠,到达陕西省会西安的时候 ,便患了重感冒,嘴唇皴裂,嗓子沙哑,说不出话。由于自带经费有限,在西安找了一个价 位很低的旅馆住下。第二天,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知道后,指示对外宣传办公室的 工作人员把我接到了西安市西京宾馆下榻。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的崔林涛 和市长冯煦初、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同志分别到西京宾馆看望并接受了我的采访。为了尽快把西部的真实现状、西部人民的愿望等信息传播出去,以西部大开发的舆论氛围,在高 烧不退的情况下,白天采访,夜间写稿,然后打印、传真到北京各报。这次西部之旅,行程 一万余华里,写出了30多篇通讯、特写和考察研究文章,拍摄了100多分钟的电视录像资料 和近百幅照片,录下了1000多分钟的访问录音素材。我陆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西安文明第一街》、在《市场报》发表了《百草滩大有希望》、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了《“战略西移”就是巨大的财富——访西安市市长冯煦初》,在《中国改革报》发表了《青 棉缘何一路风光》等西部通讯,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当我到达青藏高原的时候,风雪肆虐 ,在零下14度的寒冬里,我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我到西部旅行考察的消息,我竟趴在当地一处民居的院墙上泣不成声。这是获得巨大鼓励产生的一种激动与幸福 的泪水呵!”

在青藏高原采访的日子,由于高寒缺氧,曹学海常常头晕目眩,喘不过气来,本来已经干裂的嘴 唇起了泡,浑身乏力。有一天,他从龙羊峡水电站采访回到招待所,和衣而睡,竟一夜未眠 ,及至凌晨,一个翻身下了床,却突然间晕倒在地上。爬起来后,他坐到桌边,铺开了稿纸 ,拿起了笔。他要把他在西部的所见所闻、感受体会毫不迟疑地告诉国人。他写道:“对祖国的西部,她的现状,她的发展条件,许多人了解的并不深入,评价上也不那么客观 。不错,西部有无边的沙漠,有狂风掠过的荒原,有交通不便的困扰,也有人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的一面,然而 ,沙漠与荒原,并不代表贫穷;土地即使不能种庄稼,地下也有矿产 资源。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都是沙漠国家,但石油资源的开发,使它们成为富国;北欧的丹麦、挪威、瑞典等国,也都不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地区。再以美国西部为例,100多年前,那里也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后来被称为“牛仔”的一批美国人登上了开发美国西部的征程。那场剑与火相交织的穿越荒原峡谷向西的迁移,不仅凝结成一部悲壮的历史,而且带来了美国西海岸的繁荣。国人原有对西部的观念也该改变,深入了解西部,客观评价西部,才能建设好西部。让我们踏上西行的列车到西部来吧!”?

曹学海说:“西部之旅,已经过去了9年。 西部大开发2001年开始实施也已经第四个年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批东部人前往西部,一批批工程开始建设。现在, 西部大开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当年为了这一天的西行着,我倍感欢欣鼓舞。我坚信,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祖国的西部定会像美国西海岸一样繁荣!?”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news/yaowen/2013-01-04/2005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曹学海  经济文集  披露  作者  曾为  西部大开发  鼓与呼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