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回眸丨丝滑退场里,藏着一项真功夫
“苏超”决赛夜,62329人齐聚南京奥体中心,再次刷新了我国业余足球赛的上座纪录。赛后,6万多人用时41分钟就完成了退场。
如此“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其背后靠的是什么?答案藏在“十三太保”磨砺多年的社会治理实践中。
丝滑退场的底气,源于“机制+科技”的双重加持。成熟的安保体系叠加现代科技手段,是江苏多地护航“苏超”的标配。
作为一场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苏超”既要保障场上球员比赛,也要兼顾台下球迷体验。一套成熟周密的保障体系从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方案”,而是历经N多赛事不断“打怪升级”的经验积累。
提供免费停车位、接驳车,加密公交班次,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无锡通过科学设计、精细化管理,不仅便捷了球迷出行,也降低了场馆周边的交通压力。
“最强县级市”昆山承办了两场“苏超”常规赛,观赛球迷人数均超4万人。当地的赛事安保手册包含有13项专项方案,把“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精确到每个环节。其中,既有昆山多次办赛的经验,也有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把“意外”都想在了前面。
科技赋能更让这份保障如虎添翼。昆山的VR实景导览地图破解了球迷“找座难、离场懵”的痛点。地图通过警航无人机航拍进行3D建模,清晰标注昆山奥体中心周边21个泊车点、1.6万个车位以及公交接驳路线,并且还原了场馆内各层通道与环廊的真实场景。球迷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方便找到自己的座位,轻松入场,快速退场。
省会南京,同样值得相信。11月1日“苏超”决赛夜,“金陵飞鹰”交警无人机起飞悬停,高空航拍回传路面车流数据,后台随即优化路口信号配时方案,为179辆球迷大巴的一路畅通保驾护航。
事实上,“苏超”速度不仅体现在球场内外,“流量友好”的理念早已渗透到江苏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南京的“一夜雪无”,扬州每逢节假日开放机关食堂,无锡精耕细节打造出“最懂跑者”的马拉松……恶劣天气、节假高峰、大型活动等都是对城市治理的“压力测试”,把应急响应、特殊情况做得水到渠成,那是真本事。
所以说,丝滑退场是城市治理的实力亮相,核心便在于打破部门壁垒、激活公共资源、精准匹配需求,最终实现“大流量”与“高秩序”的平衡统一。
今年的“苏超”赛事虽已落幕,更多“苏超”现象则将越来越常见。更何况,“苏超”还要继续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