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前丨滁州南谯:皖苏交界处 崛起“芯”高地
一款智能手机里有过百颗芯片;一辆智能汽车上可以有超过5000颗芯片;一个人形机器人身上的芯片,更是不计其数。总之,谈智能,便绕不开芯片。
所以,毫无疑问,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正成为“风口”。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也在此发力:截至2024年底,全区纳入产业库统计的1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营收)48.75亿元、同比增长约84%。
不仅如此,如今南谯区逐步形成了以“材料设备为支撑、涵盖封装测试全环节、上下游相互协同”的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体系,成为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俯瞰皖苏交界处的滁州市南谯区。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就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而言,眼前的规模、产量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布局。
南谯区走上“芯”赛道,是在五年前。当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成为一方“热土”。
华瑞微是南京一家研发晶元半导体的企业。经浦口区推荐,2020年8月该公司与滁州南谯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投资30亿元,用于研发、生产硅基半导体功率芯片。
该项目落地南谯,意义非凡:它是滁州市第一家晶体制造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共建产业园首个投产项目。
2021年12月,随着滁州华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南谯区实现半导体产业“从0到1”的突破。
四年来,总投资105亿元的晶隆半导体、50亿元的博晶显示科技、30亿元的华瑞微IDM芯片制造、10亿元的拓维光电等近30个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陆续签约落地,涵盖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
安徽越好电子装备有限公司的最新产品。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走进博晶科技(滁州)有限公司,一条条智能生产线有序运转,该公司生产的中等尺寸背光显示模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50亿元。
来到安徽越好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一台台设备在程序控制下精准运行,其研发的G8.6阵列式溅镀机,填补了国内镀膜设备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空白。
一个个项目落地,一项项技术突破,成为南谯区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从“点上开花”迈向“链上成景”的生动注脚。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面对全国各地激烈的竞争,南谯区的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何发展壮大?
南谯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朱玉龙认为,这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助力,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完善的产业链与配套支持。
在他看来,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能网联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坚实支撑,它已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底盘。
工作人员在亚芯微半导体高端封装测试项目生产线上作业。南谯区委宣传部供图
“所以,南谯区在滁州市率先出台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组建了14个半导体产业基金,总规模114亿元,助力半导体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朱玉龙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南谯区还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与高校深化半导体产业合作,引进安徽科技学院和滁州技师学院,为半导体产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此外,围绕产业链配套,南谯区开工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和电镀中心绿岛,目前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试运营,电镀中心绿岛主体工程在建,预计今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由此可见,在这条“芯”赛道上,南谯冲起来了。皖苏交界处的“芯”高地,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