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行业信息 > 正文

步入新时代 谱写新华章 对话新时期“健康徐州”建设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祥 通讯员 谈建荣

 

【引言】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揭开崭新一页。在广阔的古彭大地上,全市各级卫生计生系统通过组织干部职工集体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会上的报告,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脉搏。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关系到一座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徐州,必须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徐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卫生和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如何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投身于建设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医疗高地、全力推进健康徐州的新征程?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卫生计生战线的心声——

强化预防 优化服务 深化医改 开创健康徐州建设新局面

——对话徐州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吴宪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健康徐州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徐州卫生事业的“掌门人”,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吴宪对推进健康徐州建设、下好医改这盘棋有着全局视野和更深刻的思索:深化医疗改革,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徐州卫生计生系统通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全市卫生事业的投入,统筹资源,培育重点,形成卫生人才、医疗技术、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良性互动的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以“人才高地”“技术高峰”和“综合能力领先”为特征的,集医疗救治、卫生保健、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覆盖淮海经济区的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建设健康徐州,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也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今后一段时期内,围绕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打造人民满意的健康徐州,要围绕“强化预防、优化服务、深化医改”这三个方面,写好卫生与健康这篇“大文章”。

一是强化预防,就是要严把预防关,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推进卫生工作关口前移,把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到2020年,实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所有县(市、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及以上。重视重大疾病防控,健全现代化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突出保障重点人群,高度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到2020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3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二是优化服务,就是要完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建立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一方面,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健康公平。重在补齐基层短板,要在进一步加强基层机构建设的同时,精心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培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深化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加快推动财政补助、人事分配、价格等政策落实,提高基层一线医务人员实际待遇,激发基层机构运行活力。

另一方面,强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积极支持城市三级医院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积极引进医学新技术,努力填补区域临床诊疗技术空白,实现市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加强高层次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选拔引进健康相关领域具有省内、国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强化儿科、精神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达到2.57人以上、护士数达到3.14人以上,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以上,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65%以上,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

三是深化医改,就是要全面深化市级综合医改试点,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组建医疗保健集团、城乡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基层医生与城乡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

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重在巩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成果,在药品零差率销售基础上,加快建立价格动态调整、编制备案制管理、人事薪酬制度、药品集中采购等制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健全完善综合监管制度,一手强化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等的监督执法,形成政府办好医、部门管好医、院长经营好医的新格局;一手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均达20%以上。

同时,加快智慧健康建设步伐,加快建成统一权威的市县二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突出抓好医疗机构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等6大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务实应用水平,不断扩大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等5大数据库人群覆盖面,力争率先实现“三个一工程”目标。大力推进健康医疗互联网服务,到2020年,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覆盖80%以上县(市、区),使老百姓看病就医“天涯变咫尺”。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一定要认真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健康徐州2030规划纲要”要求,发挥好牵头抓总、组织协调作用,以健康促小康,以惠民促富民,努力开创健康徐州建设新局面,使徐州成为医改制度创新的高地、群众健康的福地。

前进中的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

——对话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主任 金华

急救医疗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院前急救、重大灾害伤亡事故抢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节庆、大型群众集会及其他社会公益性急救保障任务。近年来,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初步建成机构健全、设施配套、装备精良、信息通畅、反应快捷、服务良好、市县二级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与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结合、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0月18日,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通过聆听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工作报告,全体职工热情澎湃并清醒认识到,在迎接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开创全市院前急救事业新征程。

建设独立设置的急救中心。按照江苏省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建设独立设置,集调度、培训、车库、消杀场所及行政管理为一体的独栋建筑的集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紧急救援中心一起的高水平的急救医疗中心;完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按照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相关要求,完善相应举措,逐步实现各病种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对接,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快捷的院前急救服务。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响应国家“互联网+”的指导方针,促进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发展,建立“医疗急救服务平台”,通过无线通信定位技术,实现“快速定位、高效急救、抢救生命”;建立航空立体救援模式。建立无缝隙航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构建院前急救医疗救援直升机和医疗机构无缝隙对接,形成徐州市院前急救立体救援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放宽进人渠道,落实人员待遇,晋升评定优先,解决好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急救人才匮乏的问题;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按省定标准和规范,保证急救车单元设备、药品和通信设施达标;科学整合资源。按照市区区域规划调整,加快实施市级院前急救统一调度指挥工作,使我市院前急救事业取得良性发展,全力推动健康徐州和区域医疗高地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强基固本 砥砺前行 实现疾控事业新跨越

——对话徐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 张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新一轮医改推动实施以来,徐州市疾控中心以办人民满意的疾控事业为目标,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控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健康徐州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强基层筑网底,机构能力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市疾控中心推

进互联网+健康服务,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和检验能力突飞猛进,疾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愈发坚实,“上下联动、横向配合、整体推进”的疾控工作机制正在逐渐形成。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成绩斐然。市疾控中心坚持把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落实督导考核评估机制,职责落实和创优争先意识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心先后承担了《中国流行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特征研究》等国家、省级科研课题29项,每年近50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SCI收录30余篇,先后涌现出一批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等优秀科技工作者、专家,先后荣获徐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等奖项共20项,承担城市癌症早诊早治、HPV疫苗临床评价、疾病监测、心血管防治、艾滋病等国际合作、国家疾病控制等项目共24项。

三是确立创新机制,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市疾控中心认真履行防病职责,完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大力拓展疾病监测工作力度,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传染病发病率、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稳步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随着创新机制的确立,中心推动建立了一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及国家省级专项监测调查项目点,传染病病人随访管理措施和防治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创出“徐州模式”并得到国家项目办肯定,全市公共卫生工作质量、消毒与媒介生物防治及健康危害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雾霾监测工作深受国家认可。

四是推进平台建设,卫生应急保障坚实有效。近年来,市县两级共投入1000余万元,全面完成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市疾控中心发挥市级疾控机构优势,紧抓专业队伍建设和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有效防控重大疾病,保持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力争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健康徐州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为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卫生监督保障

——对话徐州市卫生监督所所长 胡良玉

在过去的五年里,在市卫生计生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卫生监督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强化综合执法职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案件办理水平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民营医疗机构诚信创建,有效规范了我市公共卫生和医疗市场秩序,圆满完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等重点民生任务,为保障人民健康贡献了监督之力。

成绩值得记忆,未来更需接力。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健康徐州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卫生和健康大会,制定了健康徐州2030规划,对健康徐州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将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推动卫生监督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一是推动卫生监督工作新突破。人民群众对健康安全的需求,就是我们卫生监督执法的重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将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的精准化要求。加大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服务、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等问题的整治力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诉求。创新监管模式,推进构建医疗机构诚信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公平竞争,为健康相关行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展现卫生监督队伍新形象。围绕思想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卫生监督员标准,开展大练兵活动,提升卫生监督队伍的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展首席监督员评先活动,提升卫生监督员实战能力,形成全市卫生监督人才良性发展体制。全面落实卫生计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升卫生监督的公信力。

三是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新模式。适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新需求,不断提高卫生执法效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全过程的应用,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树立卫生监督执法公平公正性。探索实现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的在线快速监督监测,为预警、监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卫生执法品牌。

站在卫生监督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担社会责任,忠诚履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职责,为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健康徐州作出新的贡献。

在砥砺奋进中 开创无偿献血工作新局面

——对话徐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毕星秀

“为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市民健康指数,我市提出建设健康徐州和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两个民生目标,为配合实现这一目标,市血液中心规划出未来5年‘省内领跑、国内领先、与国际并驱’的发展愿景。”徐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毕星秀介绍,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血液中心成功开创“寒暑两假不缺血,一年四季无血荒”的可喜局面,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无偿献血先进采供血机构”“江苏省文明单位”“徐州市先进集体”“徐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徐州市连续十一届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采供血行业内享有“北有哈尔滨,南学徐州市”的专家高度赞誉。

未来几年,我市无偿献血工作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为立足点,综合本地区域人口、经济、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评估采供血发展状况,优化采供血机构设置和布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采供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形成“质控上收、服务下沉”的采供血服务新模式。

一是创新机制,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覆盖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全过程的血液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统一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血站、医疗机构、献血者信息资料联网,实现采供血数据和区域卫生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等的数据对接交换。2018年底前,实现全部三级医疗机构与我市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二是开源节流,保障城乡血液供应需求。着眼于改革无偿献血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无偿献血工作指标纳入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拓展无偿献血新模式。在做好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工作的同时,强化团体无偿献血工作,把无偿献血动员由街头向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延伸,建立巩固相对稳定的无偿献血“五支队伍”。到2020年,献血率达15/千人口以上,提高血液的有效供应和应急能力,有效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

三是多措并举,确保血液安全有效。建立健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站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健全以自愿无偿献血为基础的血液供应体系,完善献血屏蔽和淘汰制度,建立和完善献血者归队制度,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降低输血风险。严格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储存、使用过程管理,探索建立跨市区域性血液集中化检测中心,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严防发生经血传播疾病的现象。加强临床用血指导,积极推动自体输血,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血液输注的有效性。

四是强化管理,打造优秀人才队伍。大力抓好采供血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工作,重点选择引进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遗传、血液检验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实现“省内领跑、国内领先、与国际并驱”的发展目标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保障,为健康徐州建设和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贡献后备力量。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hyzx/2017-10-24/40930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健康  卫生  徐州  建设  急救  中心  监督  服务
人民  医疗  工作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