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频道 > 保健养生 > 正文

吃水果的学问:夏日别追凉 数量别求多

语见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淝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而今,电冰箱早已在城乡普及,在炎热的夏天,欲食凉爽的瓜果,大可不必再将其置于冷水中浸泡。由此使我联想到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盛夏,我们该怎样食用瓜果?”据笔者以往的所见所闻,在消夏的生活中盲目食用瓜果者至少有三类群体:

 

 

其一,盛夏时节,大量的时令水果上市,加上天气炎热,食欲不振,很多人都喜欢多吃水果以补充营养。不少爱美的女士更是坚信“一天三顿水果,修身养颜两得”,或者干脆用水果来代替饮食。殊不知,这种吃法偷走了你的健康。

不错,在我们的膳食中,水果的确占有重要地位。但身体健康需要全面的营养物质来保障。水果中的确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可是,人体所需要的另外一些营养素,如蛋白质,在水果中的含量却很低。一个人如果不吃肉或豆制品,想完全通过水果摄取每天所需要的蛋白质,那至少要吃9000克,也就是18斤以上的水果,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同时,水果中的非血红素铁难以被人体利用,长期用水果当正餐,肯定会引起蛋白质和铁的摄入不足,从而引起贫血、免疫功能降低等现象。因此,尽管是在炎热的夏日,主食的摄入还是必需的;蛋白质含量高的鱼、肉、鸡蛋也要适当补充;蔬菜的摄入量应该多于水果。这些食物相互搭配,才能带给我们充足、全面的营养。

其二,还有一些“追凉族”每每将买回来的西瓜、甜瓜……索性放到冰箱的保鲜层里,不“冰”它个透心凉不拿出来吃。须知,虽然冰镇过的水果口感特别好,吃进去特舒服,但是太凉的水果会刺激肠胃蠕动变慢,反而会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得注意。像荔枝、柿子、梨等一般冻一两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千万别留到第二天;而有的水果冻过之后却不一定好吃,比如西瓜、哈密瓜、桃、杏等,冻一两个小时拿出来一尝,往往觉得没有甜味儿了,其实这不是因为营养丢失,而是冻的时间过长,冰箱里的水分都被吸到水果里,甜味被稀释了。所以这样的水果最好吃新鲜的,如果要冻半个小时左右就好。另外,香蕉最好别冻着吃,一是不甜,二是冻过之后的香蕉皮、甚至香蕉肉都会变黑,这是糖发酵的结果,最好别吃。

其三,还有相当多的群体,是喜欢什么水果就吃个够,不爱吃的便不问津。

中医认为,水果分寒、凉、温、热,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不同性味的水果进入不同体质的人的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不同作用。甘平类水果适用于各种体质的人,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不论寒、热、虚、实,适量食用甘平类水果有益无害。寒凉性水果可解燥热。夏天的水果多属于寒凉性的,比如梨、苹果和各种瓜类。一般来说,实热体质的人夏天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占优势,出汗多,经常脸色通红、口干舌燥、易烦躁、容易便秘,夏天特别喜欢吃凉东西。所以,实热体质人群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寒凉性的水果。即使是实热体质的,寒性水果也不能多吃,否则对身体有害。而中气不足、精神疲劳的人倒可以当做滋补水果多吃一点。

虽说夏天寒凉性水果比较多,但在众多水果中,像荔枝、桂圆、杏等温热性水果也是相当受欢迎的。尤其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来说,他们气虚脾虚,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生的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天也是冷的。相较而言,这类人群的面色比常人白,而且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房间。所以,对于虚寒体质人群来说,温热性水果无疑是补益佳品。如果你选食对路,合理食用,不仅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还能缓解和治疗因实热或虚寒引发的各种疾病。反之,如果“南辕北辙”,不仅得不到其中营养,还会加剧原有的疾病甚至吃出新的毛病来。还要提醒诸君的是,即使你选食对路,也不能一次吃个够。比如,苹果味道甘甜,具有止泻、通便、助消化的作用,经常吃可以使肌肤白嫩。但由于其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钾盐,食用过多会有损心、肾健康。如荔枝属于温热性水果,吃多了易“上火”,可导致便秘、牙龈肿痛、面部痤疮、口腔溃疡以及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橘子含热量较多,如果一次食用过多,也会“上火”,从而促发口腔炎、牙周炎等症。

至于各种疾病患者选食水果时,除了考虑体质的寒、热、虚、实外,还有的水果本身含有一些对某些疾病特殊影响的问题,更应注意选食水果的禁忌。 如体虚胃寒、消化不良者尤其是胃炎、肠炎患者则不宜食用西瓜、梨、香蕉等寒凉性水果,否则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下降甚至加重胃肠疾病。例如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肾炎、糖尿病者应慎食苹果;体虚阴虚燥热、泻痢初起者应慎食石榴;患有溃疡病、肾脏病、凝血功能障碍的人应禁食菠萝。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health/bjys/2014-06-09/3270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