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创新引领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徐州日报记者 李悦悦

今日之徐州,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8月9日,市委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抓住用好难得机遇,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迅速展开系统工作布局,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是徐州谋求科技创新量变到质变的“新思路”。

创新,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从2022年度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我市3个新建项目获批立项,到两家基地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再到我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一批批以创新为引领的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一个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在走来,呼唤徐州这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勇担发展重任,实现更大作为。

抓创新、谋创新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突出区域内创新引领,徐州乘势而上。

强引领 加快产业“洼地崛起”

在沛县杨屯镇“杨屯渔光示范项目”基地,一片片光伏发电板汇成“蓝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杨屯镇曾是采煤塌陷地,通过渔光互补模式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多赢。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主力军”,杨屯镇发展光伏产业带来的发展变化仅仅是我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打造“6+4”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重点发展的六大战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优势产业链配置创新要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从而实现创新产出的最大化。

一个个数据为创新之路增添了信心。2021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699家;在2021年度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50强名单中,38家为徐州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到76%。今年上半年,我市高企梯次培育稳步推进,完成了3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审核工作;集成电路与ICT、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了16.4%、7.1%、76.0%和8.6%,这是徐州科技型企业以量变促质变的提升,也映射出徐州在产业创新的赛道上加速奔跑的身影。

聚焦蓄势增能,徐州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向创新要效益、向科技要竞争力,也逐渐成为徐州企业的发展共识。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实施的“高空大吊载轮式起重装备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造了百米高空吊装能力最强的世界纪录;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专注光刻胶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打破了国外对光刻胶技术的垄断,实现了由质到量的“聚合效应”……

伴随着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力量。《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开展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一批特色数字化产业链。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布局,我市聚焦数字经济发展的全链条,深入开展数字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加快数字领域创新型企业招引培育。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40 余家,这些企业正逐渐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脊梁”。

优平台

构建高能级“创新矩阵”

在启迪之星(徐州·双创)众创空间,路演大厅、新产品展示区、洽谈室、会议室一应俱全,随处可见年轻创业者的忙碌身影。这个刚刚成为“国字号”的众创空间,已经形成了“苗圃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为创业者打造适宜成长的创新生态。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堪比“过五关斩六将”。科创企业能“跑多远”“跑多快”“跳多高”,平台支撑至关重要。

2021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双创载体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而前不久,我市又有3家众创空间成功入选“国字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徐州,构筑创新发展引领极的征途远不止于此。

为全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我市制定印发了《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及《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构建“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现创新要素市场功能更加健全、运转更加高效;全面优化发展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地。徐州的创新平台正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编织出徐州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美好图景。

在实施“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建设提速提质行动的同时,徐州加快推动特色园区发展,布局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一个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向上丈量着徐州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未来高度。

在2022年第一批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计划项目立项清单中,我市5个新建项目上榜、立项数占全省1/6,7个新型研发机构奖补项目上榜,争取省拨经费7710万元;全市新增省院士工作站2家,徐州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入新阶段。

如今,徐州已经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诸多高能级创新载体也将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始创新供给,为打造淮海经济区创新共同体营造有利创新生态。

重积淀

激活人才“第一资源”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创要素从“聚合”到“聚变”,人才是重要因素。

市委工作会议指出,引进一批创新人才,继续抓好“555”引才工程,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如何“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怎样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对此,徐州一直在谋篇布局。

“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前不久,徐州再次发布人才政策,实施“彭友圈”青年人才集聚计划,加强金融、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落实优惠政策,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小事”。

让政策效力“最大化”,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各部门也在联袂发力。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先后举办2022海外留学生“云”招引等大型直播带岗活动,提供包括软件工程师等数字经济类岗位超2.5万岗次;市财政整合人才、科技、就业、创业等各项人才经费保障资金2.289亿元;推动各县(市、区)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建成11家青年人才驿站,推动设立“彭城英才”产业发展基金……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字,擘画出我市人才“蓝图”,种下了人才创新的火种。

2021年,我市新引进领军人才698名、专门人才5260名、大学生53680名,省双创团队入选数、双创人才入选率均居全省首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81件,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打造“人才高地”,厚植创新沃土,产业、平台缺一不可。我市以产业发展引人才、以平台载体聚人才,推动产学研用合作,以人才链“强”托举产业链“优”,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提升科创平台人才集聚力,加速成果转化落地,以人才链“强”激发创新链“活”,打造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如今,从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到农业等诸多领域,创新人才身影处处可见,人才创新成绩单亦愈发亮丽……看彭城大地,创新引领力持续激荡,创新活水澎湃涌流。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22-08-15/45492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