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激活创新『活水』 打造科创徐州

◎徐报融媒记者 王春莹 李悦悦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城市进步的不竭动力。前不久,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徐州有3个项目获殊荣,我们邀请到了其中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和科技局领导来一起谈一谈关于本次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成果转化以及徐州科创生态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人物介绍

巩素民:徐州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

曾令宇: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参与人

陈志伟: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参与人

邱剑飞: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专用车辆研究所副所长兼桥检室主任,“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参与人

主持人:两位获奖代表能不能简单跟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获奖项目,以及它们的突破点?

曾令宇:“难治性白血病诊治新策略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这个项目,主要针对难治性白血病耐药和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的临床诊治治疗。原来的治疗思路是清除白血病肿瘤细胞,保持机体的健康。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它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在杀伤肿瘤细胞的时候,我们会把环境细胞也都杀了,这直接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所以,现在我们从微环境的角度出发,从白血病肿瘤细胞的发生机理进行调控,希望这个研究可以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陈志伟:我们的“道路与桥梁多源协同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开发”这个项目,总体来说,就是用于检测道路和桥梁的健康状态。桥梁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经常要到桥的下底部进行检测,那么,如何才能便捷地到达桥面以下,对桥梁底部进行一些病害检查,这是个难题,需要破解。而我们所谓的“多源”就是指用多种手段进行桥梁和道路的检测,比如图像、红外光线,还有毫米波雷达等。在这十几年里,我们推出了几代产品,现在产品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邱剑飞:实际上,一些产品在我们国家知名的大桥上也进行了应用,比如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大桥都运用了我们研发的一些产品和技术成果,这也为桥梁通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主持人:各位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哪些事情印象比较深刻?

陈志伟:中国可以说是世界桥梁集大成的地方,绝大部分的大型桥梁和特大型桥梁都在中国,中国桥梁的特点就是多和大。但是对于我们桥梁检测来说,越漂亮的桥,结构就越复杂,桥梁的结构检测就越难,尤其是底部结构的快捷检测给技术研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摸清不同桥梁的结构特点和适合的检测方式后,开展产品装备研究工作。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的创新团队全部上阵,虽然艰辛,但是现在都成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邱剑飞: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回味的事情。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有个从业了几十年的韩国客户,最初他使用的是欧洲生产的设备,但是在他了解到中国也有桥梁检测车生产企业并进行了调研后,最终选择和徐工进行合作。

曾令宇:实验室一般不会接触到病人。但是我们作为血液科的实验室,不可避免会和一些病人特别是得白血病的小孩有一些接触。在看到患病的孩子,他们的生命一点点地流失时,我们感觉很痛心。过去,病人一旦确诊白血病,生命周期大概三年就走到尽头了。但现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已经是一种类似于高血压的慢性疾病了。目前我们团队在做的卡替治疗,已经进入了国际的第一方阵中。

主持人:请问你们对于徐州当前的创新生态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巩素民:一直以来,徐州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奖励项目,今年,我们充分挖掘整理企业技术需求,坚持每月举办专题路演活动,组织企业线上线下对接洽谈;支持企业柔性引才,聘请“科技副总”,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瞄准重大战略任务和产业“卡脖子”难点,努力通过重大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形成一批关键标准和战略产品,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曾令宇: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人才是关键抓手。我们徐州医科大学这几年引进了好几位江苏省特聘教授。除了学校给人才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科研条件等支持以外,徐州也把他们纳入人才管理体系,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像是工作开展、家庭安顿等方面,学校和政府都会给他们做好保障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并且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融入到团队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开拓更多思路。

陈志伟:我非常同意曾院长说的话。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只有人才聚集了,所有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从地域上来讲,与经济发达的南方相比,徐州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相对较弱。但是我们所拥有的特色产业链,对专精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下一步,希望我们的特色产业链越做越好,特色领域越来越强。

主持人:这两个项目都是多方合作,最终获得了殊荣,能不能就协同创新和我们作一些分享?

曾令宇:我们国家的科学研究现在已经处在一个大的协同环境中了,这个协同在国内已经很普遍了。现在,我们和国外的协同也在不断加强。我们这次获奖的项目就是和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一起来协作研究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各自发挥优势,共同促进成果产出以及转化。

陈志伟:随着经济信息的高度融合,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很多创新不仅是某一领域的创新,往往是跨界的。比如,我们本次获奖的项目,它涉及到了机械、光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相关的桥梁土木建设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解决更前沿的问题,就必须集多方智慧于一体,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够得到有效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成果,从而快速实现产业化,使其服务于社会。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21-11-23/45171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