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徐州,要突破

徐州日报记者 董晓 王春莹 唐婧 李悦悦

地铁飞驰、机场扩建,城市功能由“弱”到“强”,创新缔造着徐州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

产业转型、生态修复,从“百里煤海”到山水绿城,改革彰显着徐州城市转型发展的力度。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徐州在革故鼎新中与时俱进,以欣欣向荣的勃发之姿阔步向前。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

何为“新”?

为何“新”?

何以“新”?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徐州在突破中求变,在突破中振作,在突破中再开新局。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城市发展离不开时代进程中的变革与突破。

空间完善、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突破城市发展的桎梏,创新才是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何为“新”?

时钟,拨回百年以前。黎明将至的黑暗中,徐州人民摸索着前行。挣脱内外沉重的枷锁,鸿蒙中淬炼崭新的天地。

斗争中改革,改革中斗争。徐州以直面挑战的魄力告诉我们:“思想解放”谓之新——

1919年,省立徐州第七师范的学生秘密成立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

1921年春,《赤潮旬刊》发刊词传遍徐州大街小巷。

《陇海铁路罢工宣言》掷地有声,在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序曲中,“一粒火种”划破夜空——徐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给黑暗中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向前走,面对农业歉收、工业萧条,徐州加快奔跑的步伐,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专业化调整机械工业。

不争先必然落后、不进位就是倒退。徐州以锐意进取的实力告诉我们:“技术攻关”谓之新——

1957年,中国第一台塔式起重机;1963年,新中国第一台5吨汽车起重机;1975年,第一台4吨装载机;198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吨位装载机……一次次“第一”,记录着徐州前进的脚步。

再向前,“一带一路”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诸多叠加机遇吹响了徐州奋进的号角。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徐州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告诉我们:“管理优化”谓之新——

2019年,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0年,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地方性法规;2021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把稳创新之舵,徐州锚定远征航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踏实前行。

时代风云变幻、兴衰迭起。

弄潮儿迎改革之浪,会当击水三千里。

为何要“新”?

看城市发展定位——这是徐州的使命所至,意志所达。

“五省通衢”之城、兵家必争之地,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赋予了徐州发展的底气,也给予了徐州“进”的担当。

2017年,国务院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

2022年,徐州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字字重千金,句句有指向,重任在肩当笃行。

看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徐州的发展之基,奋进之力。

“一城煤灰半城土”,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

“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导致徐州产业结构偏重单一。“资源陷阱”“低端困局”“环境恶化”……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

如何在新一轮时代发展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徐州拿出“导夫前路,敢为人先”的气魄直面问题、破解问题——以守正创新唱响奋进之歌!

看生态修复治理——这是徐州转型之需,振兴之要。

由兵家必争之地变为商贾云集之处,徐州一度摆脱不了灰黑色的影子。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潘安湖成为众多采煤塌陷地的缩影。资源枯竭、产能过剩……一系列蝴蝶效应,阻挡住徐州阔步向前。

这座拥有130多年煤炭开采加工历史的城市,意识到转型刻不容缓,必须义无反顾,大刀阔斧。

打破桎梏,跟随着光。徐州,始终不破不立,目视远方!

旧邦新命,古道新程。

徐州以探索之手拨动创新之弦,掀起了属于自己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拥抱世界。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穿越千年。中欧班列驶出淮海国际陆港,“钢铁驼队”在古丝绸之路上架起一条亚欧陆运新通道。

何以“新”?

进入新时代,把脉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徐州深邃思考——

如何发挥创新资源要素优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以目标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围绕“科技创新”,徐州厚植发展沃土。

《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徐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徐州市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一个个政策的出台,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引“技术活水”,蓄“澎湃动能”,围绕“企业创新”,徐州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设立市县联合创新项目、高新区联合招标项目,以科研项目助推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校地融合发展,精准对接高校成熟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激励机制。

“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凸显,青年友好型城市用“引育用留”之笔绘就人才发展“工笔画”……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徐州在突破中苏醒,在突破中激扬,在突破中翱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根植历史厚土,顺应时代大潮。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树立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的徐州形象恰逢其时。

看!酷暑严寒,春去秋来,数千名建设者们克服万难,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城市道路版图中三环快速路由“C”到“O”的完美闭合。

瞧!为难治性白血病提供诊治新策略、突破煤矿井下智能化采运关键技术、发明中国首台桁架式桥梁检测车……古老的彭城大地上,创新的火花在闪耀。

听!老房子焕发新光彩,井然有序的停车位、焕然一新的楼房外墙,开在家门口的学校,村里建造的崭新的养老社区……琐碎的民生小事演奏出一首幸福的百姓之歌。

站在新起点,徐州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引擎该向何处寻觅?会以怎样的姿态走向未来?

“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日前,市委书记宋乐伟对徐州建设产业强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徐州将以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塑百里生态之绿、通十方汇集之路、营创新发展之城!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22-11-17/45596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