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加减乘除』算出徐州产业转型『最优解』

徐州日报记者 李悦悦

从“无”到“有”、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点滴变化的涓涓细流汇聚起转型的磅礴力量,绘就徐州产业新版图。

自2019年获批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再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1年度评估获评优秀,“优等生”的背后,是徐州动力之变、结构之变、要素之变、服务之变等诸多变量的叠加运算,算出了徐州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优解”,不断刷新城市“含金量”。

“新字号”渐成风景

2021年,徐州“新字号”表现亮眼: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3%。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了以卡特彼勒、徐工集团为代表的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产值达到16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1%。

将时间的齿轮向前拨动:十年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8%。13.3%的变动,是徐州推动新兴产业“低转高”做出的“加法运算”——

近年来,徐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打造“6+4”先进制造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ICT、新能源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招引了一批旗舰型、领军型、基地型企业落户徐州,用“大项目”“大规模”驱动这批新兴“大产业”高质量发展。

借助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屋顶资源,徐州在新能源赛道开启“加速跑”,徐州鑫晶半导体、江苏中能硅业、鲁汶仪器……一个个新产业、新企业在徐州“落地生金”,“链”起徐州新能源产业的新光景,让“新工业”换道领跑。

作为占据新能源产业“半壁江山”的光伏产业,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172.85亿元、同比增长138.6%,对全市规上工业的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140.6%。这是新能源产业为产业注入的强劲动能,亦是新兴产业的“加法”春风化雨滋润彭城发展的红土。

老字号“脱胎换骨”

走入鼓楼创芯谷产业园,入目皆是厂房林立、绿意盎然。这里曾是一家大型化工机械厂,高污染、高能耗是它曾经的标签。而今,这里华丽转身,成了一家家企业投资兴业的乐土。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徐州曾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如何让“老字号”涅槃重生?

徐州向存量要增量,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传统产业“重转轻”,“减法”变革风起云涌——我市以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加快115家重点工业企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化工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

转型的“减法”换来了“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加法”。2020年底,我市钢铁行业装备水平全部达到产业政策允许类,填补全市板材空白和优钢特钢空白;焦化行业装备全部达到国家允许类,全部实现余热利用;水泥行业产品由水泥升级为商砼、预制件、装配式建筑及桥梁构件等绿色高端建材。

除此以外,我市从财政资金、土地利用、财税优惠、金融支持、职工安置等方面制定实施具体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无形资产交易、司法拍卖、市场化去产能等措施筹措资金,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和传统产业调整;支持徐矿集团“促转型”和“走出去”战略,建立运营淮海大数据中心,服务智慧徐州建设。

一项项减存量、优增量的“减法”如水银泻地,让“老字号”走向精细之路,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

“智改数转”铸就“工业底盘”

走入徐钢集团生产厂区,硕大的炼钢高炉整齐排列、巍然耸立,全然不见火光与烟尘。在主控制室内,显示屏上显示着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数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监控着生产状态,在这里,他们通过电脑操作每一步工作流程。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成为了产业转型的新机遇,催生了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释放出勃勃生机。

为抢抓数字机遇,徐州印发了《徐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坚持“一企一策”开展“智改数转”示范试点企业培育,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如今,“智改数转”重塑了企业“面貌”,铸就徐州新的“工业地盘”。

机器换人——

吉麦新能源汽车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柔性化生产,平均只需3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新能源电动汽车,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

设备换“芯”——

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建设了一条多客户、多规格、多功能的柔性定制生产线,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兼顾规模化生产,企业收入增长了20.38%。

生产换“道”——

徐工液压对原有液压阀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新建3万余平方米(占地约45亩)的液压缸生产线,实现了液压阀、液压缸“双3万”的年产目标,带来了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的年产值。

目前,全市开展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超1000家,已完成转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升45%以上。

营商环境激荡发展活水

“从招引到落地,我们都感受到了徐州满满的诚意。无论是手续办理,还是政策介绍,都有专业的人员一直跟进,这也给了我们更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鼓楼创芯谷产业园一家新入驻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好的产业生态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营商环境的“除法”,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中梗阻”,将为企业、产业打造“施展拳脚”更为广阔的天地。

为了更好地“开门迎客”,我市举办多期“政企交融汇”活动,面对面听取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帮企业清除发展“路障”。推动物流畅通,我市全面推广“水运(铁路)通道+港口+城市绿色通道接驳”机制;稳住企业“资金链”,我市依托“小微贷”“苏科贷”等政银合作产品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保障政策落实,我市全方位做好“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等惠企政策的宣传落实。

营商环境的“除法”不仅体现于此。我市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持续做好“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简程序、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一网通办”平台应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应用……一个个化繁为简的举措取得了“化除为乘”的发展效益——

2021年, 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8000亿元,登记市场主体达125.61万户,“765”计划和招商引资“1号工程”新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分别达707个、615个、444个。更优的环境筑起产业发展高地,构建起产业转型的“四梁八柱”。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22-09-19/45536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