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读书让他们成为忘年交 ——徐州四川两人30年前开始鸿雁传书,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读书让他们成为忘年交
——徐州四川两人30年前开始鸿雁传书,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张君业在1987年第4期《名作欣赏》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
三十年来两人部分来往书信。本报记者 赵卫东 摄

 

◎徐州日报记者 赵卫东

30年前,我市丰县的张君业鼓励了一位四川农家孩子坚持阅读,如今走上了媒体领导岗位,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30年前,在丰县人事局工作的张君业在1987年第4期《名作欣赏》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远在四川仁寿县的农家高中孩子吴晓斌看到后,冒昧给他寄来一封信,请教几个古代文学上的问题。从此,两人开始了鸿雁传书的交往。张君业鼓励吴晓斌坚持阅读,在他的鼓励下,吴晓斌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学校教书,以后又笔耕不辍走上媒体岗位,成为2006年“巴蜀英才”……

晓斌自幼喜欢文学,一直做着作家梦。高中毕业那年,参加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被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录取。晓斌来信告诉张君业这个消息,并流露出理想梦破灭而不能安心学习的苦恼。张君业回信安慰晓斌,并写了一首小诗鼓励他:“学无捷径勤攀登,耐得十年冷板凳。千载古训今犹信,人有志者事竟成。”

吴晓斌后来在《尺牍情深》一文中,详细记述了当时收到来信时的感受:“霎时间,我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殷殷之盼,只感觉到投来的这桢快件隐含着奋进的力量,一下子明晰了久赘于心的遗憾……”从此,晓斌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92年被评为四川“十佳大学生”。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在一所学校教书。

一段时间,晓斌思想又产生波动,认为作家梦彻底破灭了。张君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晓斌,当老师与爱好文学并不矛盾。工作之余,晓斌笔耕不辍,发表了好多文章,在当地小有名气。后被《眉山日报》社录用,当了一名编辑。他兢兢业业工作,才华日益显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赞赏,很快担任眉山日报社编委、新闻部主任,新闻作品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四川省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等。其事迹入选《四川青少年年鉴》2006年卷“巴蜀英才”篇。

随着通信手段的进步和多样化,他们之间书信渐渐少了,但两颗心仍相互挂念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过后,晓斌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张君业从徐州打进来的。张君业在网上看到新闻焦急得不得了,电话打不通就一直拨,从上午一直拨到黄昏才拨通,听说一家平安才舒了口气。由于余震不断,晓斌所住的成都市民不敢在家里睡觉,大家都在广场上或空地里过夜。张君业了解这些情况后,立即买来100多米彩条布寄给晓斌,让他搭防震棚。丰县邮局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收的第一件寄往地震灾区的救灾物资。

多年来的交往和情义,张君业也融入了吴晓斌的家庭,就像亲密的一家人。为联系方便,晓斌把张君业拉入他们三口之家的微信群。

张君业有个愿望,希望早日见到晓斌和家人。可是,上班时一直忙于工作,未能成行。退休了,他不愿意休息,创办了徐州红色记忆培训中心,一年到头忙着红色教育事业。30个春秋过去了,两个人天各一方,各自忙着工作、事业,始终没能见面。如今,张君业已迈进老年的行列,晓斌也走进中年,但两个人始终保持着联系。值得一提的是,30年来张君业先后调动了8个工作单位,搬过6次家,晓斌的一大摞来信都保存得整整齐齐。同样,吴晓斌也十分珍惜张君业给他的信件和书画。张君业说,这些信件,不仅是两个笔友之间真诚友谊的见证,也是晓斌成长的一些记录。如有机会能见到晓斌,他会完整地交给晓斌。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5-10/39306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