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全面建成小康 全面振兴转型 ——市党代会报告重大调研课题出炉全景回顾(下)

 

◎本报记者 邬政

课题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紧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重要环节,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型经济不强,创新平台较弱,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等。

一是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着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是加快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要突出载体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园区,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坚持产城融合、功能开发,打造应用型、梯次式、配套好的创新载体群,努力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建设一流创新载体。要广辟渠道招引人才,加快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良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健全研发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积极构建“产学研政金用”于一体的特色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建设科创基地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课题七:《争创东陇海经济带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

当前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广借外源力量助推徐州发展。当前徐州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单靠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因此亟需寻求强有力的发展外源。我们要着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借助外资、大学、民企的力量推进转型振兴,特别是争取将分布在陇海线上的一些优势民企的总部吸引到徐州来,大力发展民企总部经济。

二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总体布局。要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市新一轮开放的核心抓手,超前谋划改革试验区功能布局,继续强化我市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努力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布局的新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 邬政

课题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紧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重要环节,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型经济不强,创新平台较弱,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等。

一是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着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是加快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要突出载体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园区,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坚持产城融合、功能开发,打造应用型、梯次式、配套好的创新载体群,努力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建设一流创新载体。要广辟渠道招引人才,加快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良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健全研发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积极构建“产学研政金用”于一体的特色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建设科创基地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课题七:《争创东陇海经济带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

当前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广借外源力量助推徐州发展。当前徐州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单靠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因此亟需寻求强有力的发展外源。我们要着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借助外资、大学、民企的力量推进转型振兴,特别是争取将分布在陇海线上的一些优势民企的总部吸引到徐州来,大力发展民企总部经济。

二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总体布局。要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市新一轮开放的核心抓手,超前谋划改革试验区功能布局,继续强化我市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努力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布局的新经济增长点。



 

◎徐州日报记者 邬政

课题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报告紧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重要环节,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型经济不强,创新平台较弱,创新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等。

一是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着重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是加快提高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要突出载体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园区,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坚持产城融合、功能开发,打造应用型、梯次式、配套好的创新载体群,努力集聚一流创新要素,建设一流创新载体。要广辟渠道招引人才,加快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是打造良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要健全研发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积极构建“产学研政金用”于一体的特色创新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建设科创基地等方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课题七:《争创东陇海经济带双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

当前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一要广借外源力量助推徐州发展。当前徐州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单靠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因此亟需寻求强有力的发展外源。我们要着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借助外资、大学、民企的力量推进转型振兴,特别是争取将分布在陇海线上的一些优势民企的总部吸引到徐州来,大力发展民企总部经济。

二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总体布局。要把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市新一轮开放的核心抓手,超前谋划改革试验区功能布局,继续强化我市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努力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布局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要不断拓展改革试验区的功能内涵。要在产业投资合作上出实招,协同推进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合作,使之成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要在高水平开放平台体系构建上求突破,全力推进“十大平台”建设,积极创建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试点示范园区,形成平台经济效应。要打造优良开放环境,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开放及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创新实践,建立健全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的新规则新机制。

课题八:《徐州功能定位研究》

当前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仍然很多,主要体现在交通体系不够健全、多式联运发展不足,开放口岸较少、开放程度不足,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不强、首位度不高,支柱产业增速放缓、路径依赖较强等方面。今后要着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一要围绕发挥区位优势谋划发展定位。要认真研究如何增强区域经济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科教文化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地位问题,我市不仅要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时要成为“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信息流、资金流、大物流的一个融通点,积极向上争取跨境电商试点和开放口岸政策扶持。

二要聚焦产城融合发展谋划发展定位。要加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注重以产业支持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进一步强化徐州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地位。要结合现有产业特点,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做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储备工作。要把握好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一批区域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企业和品牌。

三要突出打造区域科创中心谋划发展定位。要在全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更多的政策倾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要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互联网提升计划,让传统产业同样有“高精尖”的内功,早日“化茧成蝶”。要抢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车”,以科技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四要发挥历史文化优势谋划发展定位。要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对黄楼、苏堤、放鹤亭等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真正让城市有根有魂、有品位有魅力。

课题九:《徐州市在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市全面小康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全省和苏中各市相比、与省定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现苏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

一要切实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紧迫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小康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确保按照序时进度完成目标任务。

二要抓住重点难点尽快补齐短板。相关责任部门要对照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五大类指标,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攻坚、早日见效。对目标实现程度较低的指标,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等指标,要拿出可行方案,加快推进速度;对环境类和调查类等容易出现反弹的指标,要加强跟踪监测,确保达标指标巩固提升。

三要跟踪做好各项监测工作。统计部门作为全面小康监测的责任主体,要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和各职能部门做好监测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位次靠后、增速下滑的弱项指标,要逐一查摆问题及原因,按月、按季度做好监测调度和督查整改。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省主管部门的汇报衔接和对接争取,力求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成立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地各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保证工作经费。要开辟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全面小康系列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10-27/37403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