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新的起点,再次起航——聚焦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下)

 ◎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省委、省政府继续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站在新的起点上,徐州迎来了又一轮重大发展机遇。

  市委书记曹新平在全市转型升级大会上指出,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向更深层面、更广领域拓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力争到“十三五”末,徐州制造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在“中国制造”中地位更加突显,工程机械、新能源、矿山物联网等重点行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贡献份额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要创新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发达城市行列。

  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徐州再次起航。

  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近日,徐工再斩大单,200台滑移装载机批量出口海外。与国外品牌较量,拿下过百台的大单,在徐工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工程机械领域,徐工努力做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面向铲运机械全球领先的战略目标,徐工投入15亿元巨资,建成全球首个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

  对于徐州这座老工业城市来说,传统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较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市将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健全工程机械主机、特色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兴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延伸煤电、煤电铝、煤电建材、煤电化工等能源产业链,提高食品产业精深加工、安全保障、品牌创建水平,推动煤盐化工、冶金、建材产业优化布局、上大压小、兼并重组,整体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徐州还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我市将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区域,汇聚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优质资源,打造“高端装备、新能源”两个世界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三个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全市还将深入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重大项目计划安排上,逐步提高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此外,我市还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和质态明显提升,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服务业集聚区达到5家,超5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到10家。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发展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成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我市将深入研究和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力争在发展互联网经济上增创新的优势。

  创新驱动转型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和徐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两家孵化器成功晋升为“国”字号科技孵化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徐州医学院大学科技园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准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至此,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5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2014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技工贸收入预计达到90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成为徐州市1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摇篮”。

  科研资源富集,创新载体聚集,我市将依托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科技龙头项目,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百亿元级、十亿元级的创新企业群,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打造徐州发展的新引擎,必须下大气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全市创业创新的热情豪情。

  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我市将继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大力实施“彭城英才计划”。着眼产业转型的技术“瓶颈”和人才“短板”,精心组织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重点抓好大企业大集团的招商引资。依托中国矿大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大学生创业园、江苏师大大学科技园、徐州软件园等优质平台,大力实施“研究生企业集聚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养工程”,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

  共建共享美丽徐州

  历经几年的探索,曾经的煤城徐州,已经抖去煤灰,华丽变身“中国最美丽城市”。“一城青山半城湖”已成为徐州最亮丽的名片。

  去年我市大力实施“美丽徐州”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238天,PM2.5浓度降幅居全省第三,功能区Ⅲ类以上水体占比达到76.6%,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跻身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主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

  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徐州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如何破题?推进传统产业压小上大和技术改造,开展生态型开发区创建,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徐州正在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为确保徐州百姓喝上干净水安全水、常享蓝天白云。我市将深入实施“天更蓝”行动计划,科学实施城市“清风走廊”建设。抓住用好我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机遇,以市区“七湖”水系整治为重点,实施“水更清”行动计划二期工程,全力打造全国一流水生态环境。

  围绕增绿、优绿、护绿,我市将更大力度实施“地更绿”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环、点、带”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实施三环西路北路、四环高速、徐运新河北段、故黄河开发区段等造林绿化工程,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生态绿网。我市还将完善绿色发展评估机制,逐步把“绿评”扩大到所有县市。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淮河、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善生态环保第三方监督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徐州的生动局面。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5-11-16/249684.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