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兄弟同心 共赴新征程 ——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新格局观察

 ◎徐报融媒记者

  曲美慧 梁晓琳

  李雨昕 姜文彤

  35年前,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了淮海经济区的概念;那一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淮海经济区正式宣告成立。

  35年间,淮海经济区范围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现在四省十市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此期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覆盖领域不断增强,横向联动愈加频繁,纵向合作持续深入,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 一段回忆,揭开35年前的往事

  很多老徐州人都知道,“淮海经济区”的概念是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来的。但淮海经济区究竟是如何成立的,大部分人或许并不了解。曾任徐州日报社副总编兼党委副书记、经济新闻报社社长的张立人老先生,在一篇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过程——

  “1985年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南昌参加地区经济协作会议。何赋硕同志(时任徐州市长)在得到消息后……邀请他来徐州做客,帮助研究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于光远同志倡议,在北京召开一次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委托徐州市政府牵头。何赋硕同志认为这一倡议非常好,怎样同兄弟地区联系呢?考虑到经济新闻报已同兄弟地区有了交往,他把这一任务交给经济新闻报社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由两家出面,邀请兄弟地区的经济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两次来徐州商谈,为北京研讨会做好充分准备。1986年1月,北京研讨会顺利举行,何赋硕同志和13家地市负责人到会,与专家、学者一道共议发展大计,一致商定组建淮海经济区。”

  正是从那年起,淮海经济区正式成立,并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协同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是20个城市横向联合发展时期。从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召开,到2009年淮海经济区14城市在北京开展战略研讨,再到2010年亳州加入,从促进流通、推进行业联盟,期望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贸易壁垒,到政府、社会和企业间形成较为紧密的横向联系,社会各界对淮海经济区区域认同度日益加深。

  第二阶段是8城市一体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布局的展开,淮海经济区一些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行政区划也出现了一些变化。2010年,淮海经济区由徐州、连云港、宿迁、商丘、济宁、枣庄、淮北、宿州等四省8个城市组成。2017年6月,国务院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江苏“1+3”的战略布局中,把徐州作为了一个独立的板块。

  第三阶段是10个会员城市协同发展时期。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海经济区包括江苏、安徽、山东及河南四省边界的十个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以及菏泽。这份规划还专门提到,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不仅意味着淮海经济区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也意味着徐州的中心城市地位被再次强调,开始引领兄弟城市共同打响一场协同发展的“新淮海战役”。

  “自2018年12月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以来,10个兄弟城市携手合作、互相借鉴、协作协同、共谋发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主任顾云程介绍,经过35年磨合与发展,目前,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为载体的区域战略决策机制、以协同发展协商会为载体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以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四个重点领域联合工作组为载体的区域合作运行机制已经建立。10个兄弟城市均选派1名专职人员常驻徐州、集中办公,共同研究发展议题、加强需求对接、协调重大项目,充分发挥了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作用。

  ◆ 一湖碧水,见证协同发展的力量

  景色旖旎、恬静清幽的微山湖东依京沪铁路,西临苏皖平原,北达古城济宁,南抵战略要地徐州。这里,正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它犹如嵌在苏鲁边际的一颗明珠,见证两地同饮一湖水、本是一家人的缘分。然而,现在这幅宁静平和的湖畔风景,对十几年前的人们来说,绝难想象。

  “从我记事起,为了争夺湖区的地盘,两个省的村民几乎每年都要闹上几次。”沛县五段镇七段村村民赵赫回忆。但随着沛县与山东微山县结为友好县,两地联手把苏鲁微山湖接边地区39个行政村划分成216个网格,通过两地共建共荣,促进了湖区的稳定发展,微山湖接边地区连续17年保持安全稳定。

  曾几何时,密密麻麻的养殖围网和圈圩仿佛一块块贴在湖面的“牛皮癣”,对微山湖的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2019年,在微山湖边养鱼十几年后,沛县五段镇七段村村民郭新全主动将自家的40多亩鱼塘围网拆除,“洗手上岸”做起了电商。

  “多年围网养殖,网区水质越来越差,收益越来越低,靠湖吃湖已经不太行了。”郭新全说,围网拆了,水清岸绿的湖面美景回来了,慕名前来旅游的游客多了起来,无形之中为自家的电商品牌做起了广告。

  记者了解到,沛县与山东微山县联手,对退养渔塘位置、范围建立了清单,因地制宜制订整治方案。2019年5月,江苏省级湖长交办微山湖11处历史圈圩全部退圩还湖,涉及圈圩面积达4000多亩,微山湖终于恢复了千倾碧水。

  2020年11月28日,沛县再次主动打破藩篱,首次联合微山湖地区苏鲁二省7县(市)区召开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座谈会,签署了《微山县与沛县协同发展协议》和《鱼台县与沛县协同发展协议》。从构建微山湖地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产业互融互促、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到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唱响了县域协同发展的新时代“大风歌”。

  从“百年恩怨化和谐”,到“苏鲁协同求共赢”,微山湖片区的协同发展历程,见证了淮海经济区各成员之间逐渐打破壁垒、互相合作、抱团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经济发展“单线合作”到医疗保障、生态环境、民生教育等领域“全面开花”,横向协同覆盖面日益扩大;从市一级合作到县一级主动合作,纵向协同的触角也在不断向下延伸。

  ◆ 抱团发展,共同推动『洼地崛起』

  综观全国,淮海经济区无疑是一块发展“洼地”。

  区域内的十座城市有着近似的自然结构、地理条件和思想文化,具有相近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方向,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来说,淮海经济区在提升区域体量和能级方面显得有些“先天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生态危机严峻等问题亟待解决。

  事实证明,唯有更紧密地抱团发展,才能共同推动“洼地崛起”。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淮海经济区10市召开主要领导参加的协同发展座谈会。2019年,淮海经济区10市就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15个专题签署了合作协议。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铁根为淮海经济区不断发声,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系统的支持,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的示范样板,实现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

  回望过去几年间,随着各地重视程度加深,淮海经济区各市在交通、生态、教育、环保、医保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2019年11月30日,徐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当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铁路正式开通运营;2021年2月8日,连徐高铁开通运营,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陆桥通道划出了最长的一条横线……交通的互联互通,在地理位置上进一步拉近了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市的距离。

  在淮北承办的2020年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专项座谈会上,各市商定,全面落实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座谈会精神,实化细化联防联控联治机制。与此同时,徐州、连云港、临沂、宿迁等市共同制定《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开展污染减排研究合作,共同探索建立联合环境执法、环境信息共享交流等机制。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徐州和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会牵头发起成立了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各城市共同出资参与,重点支持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发展产业;在社会事业方面,10市全部签署住房公积金业务异地协查工作协议,互认互贷实现全覆盖,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和淮海商贸、健康养老等5大职教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10市联合签署《淮海经济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初步建立了区域间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淮海经济区医学专科联盟,加快实现异地就医定点医院跨省联网全覆盖……

  历经整整35年,从概念化到实体化,从单一合作到全面开花,从“谋篇布局”到“扬帆远航”,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合作的深水期。

  ◆ 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从地理位置来看,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几何中心位置,南距南京350公里,北距济南320公里,西距郑州380公里,东距连云港230公里。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下,徐州的发展,对于推动“一带一路”东端整个区域联动发展,乃至促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近年来,徐州自身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服务区域百姓作出了诸多努力。徐州提出要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加快把徐州打造成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城市。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过去五年里,徐州综合实力稳步提高,GDP连跨六千亿元、七千亿元两个台阶,人均GDP接近8.3万元。在淮海经济区十个城市中,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徐州无疑都是遥遥领先的。徐州致力改革创新、双向开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至2015年的4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08家,创新驱动力逐步增强。此外,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五年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3600万平方米,惠及110万群众,棚改遗留拆迁全部扫尾,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6.73万亩、采石宕口40个,不仅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更摘下联合国人居奖的桂冠;6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69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三次跻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徐州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周边其他城市的发展。以2012年为分野,徐州自身的城市功能建设逐步完善,开始从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向经济中心潜移。数据资料显示,在2012年前,徐州人口净流出始终大于净流入,且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近160万人,这意味着徐州属于劳务输出型城市。但2012年之后,徐州常住人口止降回升,尤其是近几年增长趋势开始稳步上升。由此来看,随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进一步强化,徐州市的发展开始从要素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由此产生的外溢带动效应必然在淮海经济区发挥其强辐射效应。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成长型城市,徐州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速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等多重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交织叠加,让徐州的发展被赋予了“带动周边、代表区域”的重大使命。

  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新兴增长极。江苏省委曾明确要求徐州跳出“地级市思维”,以更宽广视野来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定位:站在全省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站在世界看徐州。

  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主任顾云程认为,徐州应当抓住这些难得的重大机遇,在高铁和互联网带来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的时代,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优势、更新的角度谋划路径、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努力把规划的“定位”变成实际的“地位”,真正实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1-03-18/448609.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