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在诗意和阳光中行进--访徐州市退休干部、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王华超

  在云龙书院开讲座。
 
  出版的书籍。
  发表的文章。
 

  2月9日,《徐州日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为“书香徐州”的评论,号召大家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在家多读书,用读书来抚平内心,以读“消”毒,用知识和科学提升身心的免疫力。

  “书香徐州”是我市退休干部、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王华超众多笔名之一。早在春节前,他在家中接受丰县媒体采访时,就用自己切身的著书、读书体验,鼓励大家节假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推广全民阅读,已成为王华超日常中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觉。书痴、读书达人、著书狂人是媒体记者及身边亲友送他的名号;家中藏书近万册,退休10年著书15部,不能不让众人惊羡。

  2014年担任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2016年被评为“全国书香之家”、2018年被聘为书香徐州形象大使……他的这些与书有关的新身份和头衔在大家看来都是实至名归,然而他自己并不重其名,而是将之看作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

  接受徐州日报《五老故事会》专访,今年70岁的王华超自谦自己与其他老同志相比资历尚浅:“我意不求个人声名,意在为全民阅读添柴加火。”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王华超1950年出生于丰县,自197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写作、著书、读书、推广读书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事业,迄今已有近3000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刊发,有43部散文随笔集行世,其中《仰望星空》《迎着太阳生活》等5部书被红旗出版社列为年度重点图书。

  “读书伴随我走过了几十年的从政历程,我从岗位上退下后并没有失落感,我的良好心态得益于读书。”谈到读书对自己的影响,王华超说:“我是老三届高中生,1967年学业中断走向社会,一直坚持读书和写作。人说十年磨一剑,我则是四十年磨一剑,大笨人下大笨功夫。”

  王华超最初在一所乡村中学教高中语文。教书忙,他利用一早一晚的时间读书,7年里积累的读书笔记有五十余公斤重,他也因在省级报刊发表多篇佳作被调入县委机关从事秘书工作。

  秘书工作更忙,他忙中偷闲,坚持读书、写作。2003年,王华超调到市政府任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新的岗位工作并不轻松,然而他在完成工作之余,仍凭借意志,海绵挤水般利用碎片时间读书、写作,数年间写出了20多部书。

  王华超在许多场合表现得十分寡言,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他“清高”,而是骨子里的“谦和”。他以“文竹君”“文泊月”“无怠斋”做自己的笔名:“文竹君意为君子如竹、虚怀若竹;文泊月即文泊于月,文生于月光之下,是退休后最常用的笔名;无怠斋既是笔名也是斋名,意在时刻提醒自己无怠于学、无愧于心。”

  徐州政协原副主席李鸿民对王华超的印象是“温文尔雅、不善奢谈”:“与华超相识相知多年,他的人品、文品、官品有口皆碑。他的文章激人向学、催人上进、导人以善,读之受益良多。”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长王晨阳说:“文泊月先生文风的最大特点,一是满满的正能量,二是其知识性、理论性、文学性、针对性诸特点,可读,且耐读。”

  王华超将自己的人生所获归结于多读书:“士不厌学是一种不懈的人生追求,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明德。取精用弘,好学为用,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知行合一推广全民阅读

  多数的读书人仅仅止步于自己读,而王华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积极致力于推广阅读,让万千读者通过他的文章、他的专著、他的讲座,有所得、有所思。

  徐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艾新建将王华超比作“造烛求明点灯人”:“2014年,我市筹备成立全民阅读促进会,王华超先生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首届会长人选,先生欣然应允。担任会长以来,读书、写作、演讲构成他工作、学习、生活的三部曲。他用一种虔心布道的精神全身心投入,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感化身边的人。”

  以读书为乐、笔耕为业的王华超将全民阅读推广看作人生下半场的重要事业,既积极倡导,又亲力亲为:“做人、做事、治学、治艺,首先需在读书上下足功夫,在积累上下足功夫,在知行合一上下足功夫。”

  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王华超与另外3位书香徐州形象大使徐放鸣、张新科、田秉锷同坛云龙书院谈读书。他以《阅读是个大学问》为题,向书院百余位听众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将前一天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的好文章《书,带我去远方》分享给听众:“一本书就是一束光,能直直打进人心窝。”

  “全民阅读的闪亮星空靠什么构成?”2020年新年之夜,王华超在遥望星空时迸发了这个疑问,他说,当时有两个画面在脑海中浮现:“我想到丰县宋楼镇周大庄村的一个青年农民,他的名字叫周磊。两个月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他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听到关于我的读书故事和传说,因而爱上了书、爱上了诗,现在他不但读诗、写诗,还从事诗词教学。”

  “我还想到不久前在南京读书培训会上认识的一位丰县老乡,她的名字叫代晓曼,闲谈时她讲到自己受我的读书精神影响而深爱上读书,惟恐我不信,会后还发来手机照片,她的剪贴本上有我多篇文章、家藏有我的多部书,让我看后大为惊讶。”

  作为徐州市的阅读推广带头人,王华超一直在思考如何带头:“阅读促进会的工作要尽可能往实处挖掘,往深处推进,带头不是袖手旁观,而是以身为范,带头不是为个人露脸出名,我在努力实践这样一句名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言传身教做好家风传承

  2010年王华超退休那年,闲不下来的他沉潜书房,将自己多年书法杂论、专栏文稿集结起来,和他那书法家儿子王国宇合著了一部《诗文书画暨名家学人点评精览》。

  王华超欣慰于儿子自小是在家中林立的书柜间长大,在传统文化经典的氛围中成人:“沐浴书香,儿子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在某种挫折和困难面前,全都表现得十分淡定而自信,好像这一切从没有发生。他的这种从容放下、从头再来,有助于他向更高的艺术高峰再攀登。”

  《全国书香之家家教丛书·王华超卷》(全三册)是他家教实践的另一成果:“我信奉诗书传家的教子理念,不奢求家中金玉满堂,只祈求子孙有才有德,走人间正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人才不能培养成考试机器,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品格教育、德性养成以及终身发展。”

  “好家风要如春风雨露,在孩子的心田播种。”王华超总结自己的家教心得就是: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尊重和自由是人类给孩子的最爱,教育孩子不能靠想当然,要靠学问、靠科学,从心理上理解孩子、方法上适应孩子。

  诚如斯言。王国宇说父亲在子女面前,从不以长辈自居,而是以书本和生活为师:“他在孙辈面前都是蹲下来说话,从没有在孩子们面前高谈阔论,更多地是通过文章有意识地影响大家,让我们自己主动去了解中华文化、认识世界。”

  “最美的家风是学风,最好的家教是身教。”王华超说:“子女们看看我的书,我几十年来说过的话,不是我行,而是我读过的书给我当了高参。我深知读书的影响力潜移黙化、润物无声,我给孩子们的读书指导就是不光要看文学作品,更要看些有关人生的文章,因为从中可以培养一个人心智的成长、成熟。”

  如今年轻人工作繁忙、任务重,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此,王华超难掩遗憾地说:“年轻人不一定理解我从社会最底层打拼出来、在著书立说方面有点成绩是多么的不易,是古今中外智者的智慧给了我力量。我的40多部书里,凝结着数千位智者哲人的观点和信息。我也知道大家都很忙,但忙不是理由,我并不想让子女们以父为师,而是希望子女以书为师,以书中的万千智者高人为师。”

  修身养性把日子过成诗

  王华超退休8年后又添了一个笔名“白发行者”,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王华超认为,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宽,老年时看淡,心有光芒,必有远方,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人生入秋,白发也美。

  时代楷模黄大年的“三无”之慨——青春无悔、中年无怨、到老无憾深为王华超所欣赏,他说:“大跨度的人生经历难免遭遇各种困难,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正在于无悔、无怨、无憾,‘拼命黄郎’黄大年用鞠躬尽瘁的执着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向人们诠释出生命的意义。”

  除了写作、著书、公益讲学,王华超的兴趣广泛,书法是他退休后开垦的另一精神文化园地。在他看来,“退休”其实是“退修”:“退者,退出也,修者,修养也。书法是我的少小之好,书法的‘眼练’一直坚持,但书法的‘手练’则很少。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可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退休之后,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学习书法,在茶余饭后以之怡情养性。”

  追踪社会和文化热点话题是王华超多年的习惯,并没有因退休而有丝毫减退。《“中国之治”的时代宣言》《“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无名山下无求斋谈艺》,他的时文、艺论涉猎广泛,出稿迅速,被丰县文联主席张尊军形容是以“厚积累”之箭射“千字文”之靶。

  虽已古稀之年,王华超并不守旧。他称自己一年前还是个拒绝微信、封闭在书本中的“套中人”,然而经好友点拨,他在头条号、腾讯上注册账号分享读书心得,并将每日晨读改成了手机阅读:“我喜欢人民日报微信的‘早安微论’,金鼎之声的‘读而思’,微言大义,新鲜出炉,满满的正能量。”

  尽管网络给王华超带来便捷的阅读和丰富的信息,然而他依然故我地爱着纸质阅读:“屏上早读贵在精,我每天用于屏上阅读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他以切身体会提醒更多人:“虽然数字阅读潮流势不可挡,但改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不要让碎片阅读代替系统阅读,不要让娱乐阅读代替严肃阅读,因为阅读的本质不是兴趣,而是思考。”

  他人评价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为王华超《少闲集序》作序:

  华超的短文内容广泛。从题材上看,他既能遨游于太虚之境,体悟艺术和人生的妙谛,又能立足于现实之基,探索执政为民之策。从风格上看,既有名士的儒雅,又有官员的务实。“两栖”生活,为文为官,他都做得很好。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程大利为王华超《松下杂谭(上)·卷首语》作序:

  读华超的文章,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人、文同律,好。看得出华超对生活充满激情,并能保持一种很纯净的心态,很难得。写人的同时也在自省,写别人的同时也在写自己,写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文字自然能进入一个很高的境界。

  ■徐州文史学者田秉锷为王华超《淡泊集》作序:

  《淡泊集》所收文字各呈其华,却又不改其立意敦厚,读者诵而自知。阳光下,一切都明丽如绘。此之谓“阳光情丝”可也、“阳光散文”可也。一张白纸,写下文字,笔走龙蛇之间,已是理性与情感的双重拥抱。因而我相信,每一部鸿篇巨制或每一则精粹短文后面,定然都站着一个人。这,就是它的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徐放鸣: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王华超的读书精神和写作成果让世人仰望和感动。他那厚重的文化底气得益于长期的韧性坚持,得益于8小时之外的刻苦磨砺。《迎着太阳生活》一套四卷的出版发行并成为红旗出版社向全国重点推荐图书,是作者的荣誉,也是徐州的骄傲。既做好官又做好学问,在王华超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文/图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20-03-25/44305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