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访城市书房24节气茶会主讲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崇雪

 在24小时城市书房艳遇24节气

■人物简介
田崇雪,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二等奖,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迄今出版论著、教材7部,发表文学评论、文学作品百余篇。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瑾

■访谈背景

“一碗腊八粥,温暖了多少世道人心?” 小寒那晚,天空飘雪,城市书房温暖如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田崇雪由当天节气讲座的最后一问,阐述了腊八粥背后的文化融合,能容纳50余人的城市书房交流区听众密集度大大超过上一次讲座。

城市书房位于江苏师大老校区北门对面,是徐州图书馆和徐州诗歌图书馆联合开设的徐州首家24小时开放的共享阅读空间。24节气茶会是城市书房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主讲人田崇雪教授在冬至、小寒两讲中,由节气起源讲到文人气节、历史大势,在政治、哲学、文学、美学等多门类中旁征博引,惊艳四座。

24节气里容纳了哪些中华文化的精髓?从24节气可引发出哪些现代思考?刚刚两讲便获如潮好评的田崇雪教授于腊八这天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讲节气,更讲气节

记者:24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喻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您的两次讲座,都由节气的起源讲到士人的气节,这与您义务承接24节气讲座可有关联?

田崇雪:春秋时期思想家管仲曾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最近冰心先生的一篇杂文《无士则如何》被重新翻出,热传于微信,更加契合我想要表达的。这里的“士”不单是指读书人,严格说来,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负责”,就是“担当”,负社会之责、担公共之当。惟其如此,读书人才能与知识分子合二为一。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讲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在我看来,担此大任者,非“知识人”莫属,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教书人、写书人所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结合传统24节气文化,探寻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便责无旁贷。

记者:在小寒节气讲座中,您通过一只大雁和一枝腊梅列举了中国士人的人文精神,现代人从这些精神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田崇雪:大雁品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完全符合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要求,大雁的南北迁徙以及迁徙途中的艰辛备尝与历代宦游的知识分子构成强烈的对应关系,中国知识分子的思君爱国、漂泊怀乡、兄弟情义、沧桑情怀便找到了最佳寄托。腊梅也一样,作为文学意象的腊梅进入中国文学史肇自六朝,盛于两宋,尤其对于在进退失据中煎熬的两宋文人,腊梅的“清”“贞”“怨”品格为此时期文人提供了绝佳的情感寄托,其素朴之美、孤独之美、超脱之美无一不指向两宋文人的心境。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士人的精神气质在穷达、出入、仕隐两难之间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从他们身上汲取忧患和情怀的力量当是我们知识人应该做的。

讲文学,更讲人学

记者:您通过节气民俗在各种文体中的描写,讲文学的意象、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文学中的人学以及历史,未来的讲座是否会延续这一风格?

田崇雪:民俗就是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庙堂文化相对,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流行开来的风尚、习俗。我的主业是讲授文学,民俗文化是文学要关注的主题,这里边有生动鲜活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有一个从暗昧到觉醒的过程,生性敏感的知识人的觉醒又与别个不同,必然寻求觉醒之后所带来的巨大困惑、忧患和冲突。时间、空间、自身3大困惑和冲突正好为24节气所触发、引燃,因此,“伤春”与“悲秋”“故乡”与“异乡”“自我”与“社会”等等这些巨大困惑便构成了文学永恒的母题,这是24节气与文学关系的内在肌理,也是节气讲座的重要主题。

记者:您在讲座中列举的名篇佳作其实也是在为听众开了一个高质量的好书单,您会选择哪些文体和文学著作介绍给大家?

田崇雪:首先是诗词歌赋,其次是小说戏文,再次是传奇传说等等,举凡与节气有关的文学,我都会尽可能地一网打尽,有点有面地分享与听众。譬如冬至茶会上,我就举例分析了杜甫的《小至》、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林清玄的《十二月冬至》和《三国演义》《红楼梦》中发生在冬至的细节和情节,小寒茶会上列举了《诗经》《楚辞》《金瓶梅》《水浒传》等,通过这些经典作品,剖析文学的创作心理、历史背景,引发听众思考文学的意义、文学的魅力。

讲传统,更讲传承

记者:您在讲座中谈到英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化却很“保守”,依然常用书信与人沟通,表达温暖,现代人如何用好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

田崇雪:讲传统不是沉醉传统,倡国学不是唯我独尊,而是从传统中发现现代,发现构建现代文明的传统因子。当然,讲现代也不是一味地追新逐奇、完全无视传统的价值,最保守的很可能最现代,最现代的很可能也最保守。我在讲座中通过英国和日本的例子,谈到现在的大学生沦陷于网络网游,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小楷于八行格上作为情书寄给心仪的姑娘,并不是说非得如此才是真爱,而是说我们在迷醉于高科技的同时,是不是也抬起头来、睁开眼来,回望一下我们的传统?那里面藏着我们民族的伟大和美丽。

记者: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实施40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开放的大潮中需要怎样的继承和发扬?

田崇雪:已故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曾经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话语虽短,却语重心长,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周先生是晚清过来的人,本身就是一部丰厚的历史大著,周先生也是游离过世界的人,自然知道我们的长板和短板。我曾在剑桥大学访学,欧洲7国再加上美国的游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周先生这句话的分量。我们自身的历史也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拥有开放的眼光、广博的胸襟、高远的格局,什么时候我们就兴旺发达,相反则是困顿有加、危机丛生。以一碗腊八粥为例,这里面就有儒道释3种文化的合流,那一碗粥绝不只是一碗粥,而是中外文化完美融合的象征、温暖世道人心的象征。

记者:24小时城市书房在徐州还是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对一个城市会产生哪些影响?还有哪些亟需要做的地方?

田崇雪:一座城市一定要有特色,这个几乎没有异议,但一座城市如何才能有特色?这个则会有多种答案,但我想,无论怎样的特色,至少得有温度,这个应该成为共识。我们通常号称自己为五省通衢,然而,我们可曾真正为那些五省通衢的匆匆过客着想过?一间书房,面积不大,24小时开放,来者不拒,一下子便使得徐州有了温度。这种书房在海外、港台早就有了,甚至在欧美的一些农村都有这种书房,而且不仅仅只供阅读,还有沙龙派对、学术研讨、新书发布等等均可承载。刚才说了,现代的城市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努力学习人家的长处,让城市真正现代起来,否则,永远是都市里的村庄。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9-01-14/43231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文学  我们  传统  田崇雪  城市  讲座  书房  文化
记者  现代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