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行业大学走在“综合化”迷途上:专业特色被忽视

 近几年,我国高校迎来一股改名潮,在这股潮流中,行业大学首当其冲。如今,当年的300多所由部委管理的行业类高校,大部分的校名中已无行业名称。随之而来的,是“建设综合类大学”的口号被相继喊出。然而,这些大学在综合化的道路上走得并不轻松,自身的专业特色被忽视,从零开始,发展不过数年或十数年的新专业,也难以与这些专业的传统优势院校竞争。

  和部委 “ 婆婆 ” 断了关系

  很长一段时期,行业大学一度占据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原各行业类部委开办了为数众多的行业类高等教育机构,为其所属的行业提供人才。

  1998年,全国综合类高校在校生不过52.8万人,而理工、农业、林业、医药、财经、政法等行业类院校(不含师范、体育、民族、艺术和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总计192.7万人。就在那一年,为数众多的行业化高校,开启了“去行业化”的改变。

  当年部委调整,大量行业类部委被调整撤并,所属高校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也面临调整。根据当年6月下发的《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对原机械工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的93所普通高等学校、72所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

  最终,93所原行业类部门管理的高校,有91所下放为“中央和地方共建”。当年9月开学,便要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转,留给各高校的调整时间不过三个月,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暑假。

  有经历了那次剧变的高校教职员工告诉记者,“一夜之间,和原来的部委‘婆婆’就没了关系,更重要的是,‘婆婆’自己都要被撤并了,没人顾得上管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未来怎么办。”而这也促使了行业类大学开始增扩非行业性专业,以适应学校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过去学生就业有行业类的主管部门,面向全国同行业的下属单位。现在只能依靠地方,而过去学校的专业,有的不适用于地方。”

  而那份实施意见中也写到,对于接管了原行业类高校的省市区,“要将这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行业类高校向综合类高校转型的大幕就此拉开。

  1998年时,我国1022所高校中,综合院校(非专科)为58所,其中中央各部门所属的仅有15所。而到了2006年,我国综合院校(非专科)增加到了150所,是8年前的近三倍。之后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数据中,不再将综合院校与专业院校分开统计,而是统称为“普通高校”。近几年,“普通高校”迎来改名潮,从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共有250余所实现改名,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成左右,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业类大学。

  向综合类高校的艰难转型

  为了向综合类高校转型,增加报考吸引力,大部分行业类高校都将自身行业的名称去掉,尽管在很多年前,这个名字曾带给它诸多辉煌。

  原纺织工业系统的11所高校,除前身是武汉纺织工学院的武汉纺织大学外,没有一所校名里还有纺织字样。即便是这所高校,在纺织工业部撤销后,于1999年去“纺织”,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2010年才更改为现名。而曾经声名远播的中国纺织大学,也于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在这些曾经的行业类高校中,原来的行业专业往往还是学校的顶尖专业,例如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曾获评国家重点学科,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但是,考生对此并不买账。2013年,东华大学在京录取中,纺织类的录取平均分尚不及旅游管理,比环境科学专业低了50分。在其校址所在地上海,理科招生时,纺织类录取平均分也低于整体平均分,为录取分数倒数第二的专业。

  这样的报考趋势,与当地产业经济转移不无关系。纺织工业曾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最好时占这座城市工业产值的七成,在上海纺织的黄金年代,纺织类院校也是热门院校。而随着纺织业逐渐退出上海滩,向其他省份转移,考生报考热度下降不难理解。

  在轻工业系统的8所高校中,原本有6所校名带“轻工”字样,如今仅余郑州轻工业学院。唯一一所211院校无锡轻工大学,已经更名为江南大学。

  而地处首都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后来与原国内贸易部下属的北京商学院合并成为北京工商大学,2013年理科招考时,轻工食品类专业录取平均分为所有专业类别中的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法学专业,尽管这个专业是该校四个北京重点学科之一。一些学生向记者坦言,轻工食品类专业,不如学金融和经济薪水高,工作“档次”也看上去更好,这也是他们不愿选择轻工食品类专业的原因。

  对于原行业大学里的行业专业,优势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仍在,甚至在行业内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生源已经不是最好的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的情况,他们是报考了别的专业后后被调剂来的,不喜欢学这个,也不认真学。保研时都愿意去学经济管理。”在一所冶金类高校任职30余年的工科教授惆怅地对记者说,“不过也不能怪学生,这座城市里的冶金工业,都已经疏解到外省了。”

  “ 综合化 ” 之痛

  “我在美国读研时,导师见我第一次,就好奇地问,为何我要在一个‘服装’高校读经管类的本科?”如今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的王晓对记者说。

  原来的行业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也有很多自身难言之隐。名义为“共建”,实则原部门已不存在,更多地要依靠地方。一些行业类高校被并入了当地其它院校,以拼出“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而自身的专业特色则被忽视。而未被合并的原行业类高校为适应地方发展,不得不增设其他专业,文科专业便是首选。因为文科专业的增设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门槛更低,也更容易吸引生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中指出: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然而,这些高校或被动或主动地失去了自己的明确定位,在发展综合型大学的路上走得尤为艰难。

  曾在一所工科院校教务处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院校脱离原来的部委之后,转型并不轻松。“2000年前后,学校四处求贤,引进其他专业的教师。很多从外地调来,有的刚出博士后站,就得在一个学科里挑大梁。领导们也四处跑项目,新开的专业,要实验室、要设备、要实习渠道,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这些从零开始,发展不过数年或十数年的新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难以与这些专业的传统优势院校竞争。

  在一所航空工业类院校学法学的李珍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发现“在行业里没有校友圈子,没有导师资源,和政法类院校毕业的没法比。上学时,学校自己也不重视这个专业。”而这些,是她在报考之初根本没有想到的。

  “丢了自己的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怎么能画得好呢?”李珍感慨道。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11-28/4202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