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全民奥数”为何气数难尽

暑假里,中小学生的什么活动最火?出国游学、当志愿者、社区实践?都不是。位列“排行榜”之首的,是“奥数”培训。有媒体报道,今年暑假京、沪等大城市的“奥数”培训班“爆满”,甚至出现家长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队报名的场景。

  虽说有关部门“奥数”禁令当前,但家长有家长的焦虑:若不学“奥数”,孩子升学靠什么“资本”?且又不免抱怨:孩子资质平平,“奥数”学得心事重重,苦累谁知?最后难免疑惑:叫停“奥数”竞赛、取消“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缘何十年禁令“打水漂”?

  其实,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校长、教育部门,在要不要学“奥数”的问题上都心知肚明——“奥数”并非人人需要。但近年来,很多家长拖着孩子迎难而上,“奥数”人人学、难度步步高。为此,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出台“打压”政策:割断“奥数”与升学的关联、去除“奥数”学习的功利色彩,力图将孩子们从小从“全民奥数”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此类政策若能“令行禁止”,学生和家长肯定拍手叫好,按说“奥数”培训也应“气数已尽”。但令人费解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造福于民的禁令,不仅没有让“奥数”消亡,反而红火旺盛,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却是为何?

  教育行政部门禁令失效,看得见的原因,是禁令只能管束学校,但管不到培训市场和家长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维持教育公共服务的秩序,中小学校招生时不得以“奥数”证书作参考,学校不得开设奥数课程。但在培训市场上,家长和学生仍想要一纸“奥数”证书,以在报考学校时增加胜算;家长需求驱动市场供应,各类商业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奥数”竞赛、培训班,甚至推出“明星”教师一对一小班等“饥饿营销”手段,制造“奥数”班的火爆行情。

  至此,越“禁”越“火”的反常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症结已呼之欲出:那就是——“奥数”证书在学校招生时仍然有用,所以家长愿意“花钱买罪受”。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热门“名校”报名火爆,招生时往往“十里挑一”、“百里挑一”。挤公办名校要拼“学区房”、进民办名校要拼经济实力,剩下的名额给学业能力出众的孩子。但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不得进行学科测试,如何筛选?孩子的“成长记录册”仅供参考,面试也只有感性认识,如何鉴别学业能力?成本最小、最便于操作的,还得看孩子的“奥数”、英语等证书。因此,虽然上级部门明令禁止,但学校仍或明或暗给“奥数”开绿灯。

  当“奥数”成为众多孩子搏名校的“敲门砖”时,其“含金量”自然不容小觑。以上海为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进民办名校的孩子仅10%左右,但每年升学季,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去报考民办名校,“奥数”因此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此时,商业培训机构则通过“饥饿营销”推波助澜——奥数成绩与择校挂钩,制造出一种“稀缺”感。而越把“奥数”当成紧俏的教育资源,追捧的人就越多。行情至此,政府即使“限购”,也会失效。同样道理,当“奥数”需求捆绑在“择校”意愿上,强大的市场力量成为推手,超出了政令所能及,何谈“禁止”?

  当前,要为“全民奥数”降温,解决办法之一,是劝说家长教育消费要理性。打倒“奥数”,数学滚出高考,英语全民讨伐……这些呼声表明,对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也想“除之而后快”,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因素能决定孩子能否进名校,则多数家长仍然会选择牺牲孩子今天的快乐去换取明天的收益。

  至于去除“全民奥数”的根本办法,还是要回到问题的症结上,改善学校的选拔体制,引导宽松的学习和选拔氛围。社会人才需求多元,教育要分层分类匹配。仅“奥数”一把尺子,不仅量不出多元素质,还会“压榨”多元潜能。高考改革正酝酿“扬长录取”,多门学科学生自选,给学生更多自主权。中小学在政府均衡资源、为“择校热”降温的大前提下,也有望更多匹配学校特色与学生特长,改进单一、同质化的招生标准。当多元选拔、百花齐放,届时“奥数”或许已无需禁令。(李爱铭 作者系《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31日第2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07-31/3591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