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再长的光荣榜也遮不住应试的“短”

 网曝河南多所中学校门前晒成绩,照片分数排名一览无遗。其实这样的现象何止出现在河南一地,只不过有的是大张旗鼓,有的是偷偷摸摸而已。即使是那些以教育改革而著称的知名学校在宣传报道改革业绩的时候,也难免要用高考升学率、上线率来证明其改革成果。在当下,行政主管部门,乃至于整个社会,衡量学校办学业绩似乎就只看学校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比较悲哀的是我们这些中小学的管理者似乎也被这样的衡量标准绑架了。

  果真如此?

  如果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来看也就不足为奇了。张榜公布成绩的做法自古有之,自从有了科举就有了“放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名次或者录取人员名单的做法。不仅如此,同时还有相当热闹繁琐的放榜仪式。这样的方式流传千百年,早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习俗。哪天一旦没有了这样的形式,人们反倒有些不适应,甚至于有关领导和家长乃至相关机构的官员们会以为今年某学校考得不好啊,要不然,怎么一点声响也没有?

  此外,还有家长的逼迫。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成就了古代读书人的梦想,也成就了今天的读书人和他们父母的梦想。父母们梦想着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学校,梦想着孩子通过考试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他们不得不将眼光盯在那些考得好、升学率高的学校上,哪怕那就是一家“考试工厂”也在所不惜。悲哀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当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人之常情”,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浮躁得几乎失衡的社会生态中,我们那些从事中小学管理的管理者们,一方面为了适应上级主管部门和某些官员的需要,一方面也为了取悦家长,更为了彰显自己的办学业绩以保自己的既得利益。除此之外,像招揽生源、迎合绩效考核等,都是影响因素。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迎合,学会了媚俗,进而忘掉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追求。需要明白的是科举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而且只公布高中者的名单。相比而言,我们学校的排名公布则恶劣得多。

  从法规层面来看,这些做法都违反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条文的明确规定。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什么仍热衷于公布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证明自己的办学业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违法成本近乎零。我们从没看到违规者受到惩戒,相反,倒是相关行政部门,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学校和校长时,或明或暗地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放在重要位置上,有的干脆就将其与学校的绩效考核挂钩。大家都心知肚明:条规只是印在文件上的,唯一的作用,就是应付更高一级的机构和部门的检查。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必然导致张榜公布成绩等“应试教育复辟”现象的大行其道。只要通过“一卷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不变,唯成绩、唯升学率的考评机制就不可能消亡,“怎么考就怎么教”,也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教学文化。如果没有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变革,没有中小学教材的改变,没有中小学教育技术的改变,没有学生出口的改变,通过张榜和变相张榜来彰显学校办学业绩的行为,就不可能消除。而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证明和宣传学校办学业绩的雷人举动,则是办学封闭与僵化实质所致,因为它们除了靠招揽优质生源提升学校考试成绩外,再无其他所能。张榜公布成绩和升学率成了某些学校的“最佳选择”的背后就是一种粗暴的懒政思维、绩效思维。同样,简单地禁止成绩公布,只是用另一种粗暴取代了前者而已。

  如何打破这种封闭与僵化,遏制大张旗鼓地张榜公布考试排名以及大肆宣传高考升学率的错误行为?这恐怕不是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组织几次研讨,甚至处罚几所学校、几位校长就能从根本上消弭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得从有关机构和部门对学校和校长的考评机制入手,尤其在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中小学乃至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多元考核评价标准中动真碰硬。评价制度的背后是评价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认识。我们如何认识人本身的尊严和价值决定了我们如何设立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也就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评价学生。因此,要通过建立可行的多元评价生态体系,冲淡实际的一元评价教育生态体系。当然,我们应当允许学校向父母通报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各方面成绩,但前提是由教育专业人员,坚持使用多元评价,引导并且昭显教育价值——因为教育,我们的孩子才有了健康的成长。(凌宗伟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28日第2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07-28/3559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