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得分”争先“进位” 江苏13市经济增长动能迸发
原题:经济“得分” 争先“进位” 江苏13市经济增长动能迸发
日前,江苏省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全省 13 个设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数据显示,有5个市GDP 超过 5000 亿元,7个市的增速高于全省 5.7% 的平均增速。各地在发展中,既巩固自身的产业优势,又紧盯短板奋力追赶,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
翻开这份 “期中答卷”,淮安延续了一季度增速全省第一的势头,以 6.8% 的增速继续领跑全省。
淮安能在增速赛道上持续领跑,其 “秘诀” 就藏在一个个不断成长的工业项目中。今年以来,淮安紧扣产业发展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上半年全市新招引 10 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85 个,在建的 30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 51 个。
总投资 202 亿元的中天钢铁集团精品钢帘线项目,是淮安单体投资最大的制造业项目,规划设计了六个厂区以及研发中心等。得益于各部门的高效协同、精准服务,该项目自落户淮安以来,建设进度不断刷新。目前,项目的第一、二、七厂区已全面竣工投产,第六厂区的主体结构也已完成。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宝义表示:“2025 年上半年我们取得了很好的开局,目前产量充足,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下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推进六厂建设,让其快速形成产能,全年目标是实现 40 万到 50 万吨的产量。”
正是看准了工业对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支撑作用,江苏各市依托自身工业特色稳步发展,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上半年,徐州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1.4%;南京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增势较好,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44.2%;常州继续深耕新能源领域,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整车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 16.6% 和 8.0%……
从经济总量来看,苏州市以 13002.35 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榜首,也是全省唯一上半年 GDP 突破万亿元的城市。南京市 GDP 达到 9179.18 亿元,位列第二,无锡、南通、常州紧随其后。
苏州能稳坐 “经济一哥” 的宝座,底气源自产业协同的 “组合拳”。上半年,苏州持续构建 “1030” 产业体系和 “1840” 服务业体系,实施 “苏州智造十大行动”,推动工业和服务业齐头并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0%和 5.2%。
与此同时,苏州的对外贸易展现出强劲韧性,新兴市场增长迅猛。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约 1.3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5.7%,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 46%。
走进马尼托瓦克张家港工厂,机器轰鸣、焊花飞舞,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订单。生产线旁,一排排塔机的塔身整齐排列,即将发往中东。公司总经理石中华介绍,近年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引入机器人焊接等先进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今年 1 至 6 月,马尼托瓦克张家港工厂出口货值达 4 亿元,同比增长 63.9%。
“我们投入了 600 多万元的设备, 3个自动化机器人协同工作。从效率来看,每 2 分钟就能产出 1 个副杆。基于市场需求,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两到三个新产品投放市场。目前公司的在手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产品主要出口到新兴市场。” 石中华说。
从增速比拼到总量竞位,从项目攻坚到产业升级,江苏 13 个设区市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各展所长,不仅凸显了各自的优势,更汇聚成全省经济增长的韧性,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各地接下来的发展路径,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认为,应从三个维度着力:“在产业发展方面,各个城市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像苏州、无锡这样的制造业强市,要加速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入;而南京则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品质和能级,特别是像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加强这些方面对实体经济的一个支撑作。第二个方面是创新驱动,这仍要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各个城市要根据自身需求,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第三,区域协同发展也非常重要,苏中、苏南、苏北要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查多)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