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任务。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具备强大的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功能。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音乐教育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本文立足于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音乐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与作品选择等方面探讨具体的渗透路径,以期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持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小学;音乐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德育教育、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具备穿透人心的感染力与教育力。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人格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借助音乐教学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切合学生认知和审美的发展需求,也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爱国主义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不仅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媒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相比其他学科,音乐教育凭借其情感性、艺术性和表现性特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自觉。音乐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感知旋律、歌词和节奏等元素,体验民族苦难与辉煌,增强民族荣誉感,能够实现情感教育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体验性和沉浸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音乐教育课程内涵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爱国主义精神,首要前提是对现有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构,使音乐教学在保持艺术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承担起育人的德育职责。音乐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在于通过音乐语言传达情感与价值观。因此,深挖课程内容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是实现思想渗透和文化传承的基础路径。
要从音乐教材中识别与整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内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已包含多首具有鲜明爱国主义情感的经典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这些作品的歌词饱含深情、旋律激昂高亢,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生动素材。教师在讲授这些歌曲时,应不止于旋律和节奏的传授,而应深入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家国情怀以及作品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从而使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民族精神与情感张力。
应对课程设置进行德育导向的合理调整。在现有的课程结构中,音乐教育常被误认为是“附属课程”或“调节课程”,导致其思想教育功能未被充分发挥。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育人方向,在教学大纲中融入“音乐与时代”、“音乐与国家”、“音乐与文化”的相关主题,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融合渗透[1]。如,冼星海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音乐家”,周恩来总理为《黄河大合唱》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之一。这不仅能够提升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也有助于实现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统一。
(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不应仅仅依赖知识传授和口头讲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主动参与、深度体验并产生内在认同。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是唤起学生爱国热情的关键环节。音乐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想,是因为它以音符为载体,承载情感,表达情绪,具有直达心灵的感召力[2]。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自觉形成对祖国的热爱。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受限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特别是中小学生尚处于情感认知和道德判断初步形成阶段,对作品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常难以自然领悟。因此,教师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如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讲述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讨论等,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绪氛围。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若能同步呈现抗战时期的历史画面、描述作曲家冼星海身处战火仍坚持创作的情景,学生便更容易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使其在“做中学”、“演中悟”。而赵元任是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通过音乐创作与教学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叫我如何不想他》、《和平进行曲》,被视为早期音乐与爱国教育结合的典范。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和学生模仿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真正产生情感投入。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化,必须依靠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因此,应通过合唱、重奏、角色扮演、舞台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参与角色转换、情感表达与艺术再现。
(三)选择恰当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既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科学合理地选择音乐作品,确保其艺术价值与爱国主义内涵兼备,使学生在欣赏与演唱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祖国的历史情怀与民族精神。优先选取具有浓厚历史背景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爱国主义作品。此类作品往往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例如,聂耳所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曲弘扬爱国精神,具有奋进的强大动力,是一首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不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更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此外,《保卫黄河》、《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红色经典歌曲也因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应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引入,拓宽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与融合。通过教授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歌、器乐曲及民间舞蹈音乐,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例如,教授蒙古族《敖包相会》、侗族大歌、藏族《天路》等作品,有助于学生从艺术体验中感悟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民族的多元一体,从而在情感上认同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结束语
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音乐教育则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与社会责任引导功能,将爱国主义精神系统、科学、有效地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挖掘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使音乐课堂成为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在艺术表达中生长、在未来实践中开花结果。
作者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倪亚娟.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艺术评鉴,2020(22):104-105.
【2】许艳艳.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J].学园,2020(0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