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中医 || 立秋时节调理脾胃 内外兼顾应秋收
立秋的风,是“最温柔的过渡”,吹散盛夏的燥热,却留着长夏的余温。云卷云舒间,梧桐叶悄悄换了浅黄,田埂上的稻穗渐沉,老人们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藏着“立秋至,养收始;润肺燥,护脾胃。”的养生智慧——此时虽名“秋”,却仍属“长夏”,暑湿未消,脾胃易受困,正是调理脏腑、为秋冬储能的关键。
药膳:四神猪肚
俗话说:“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立秋节气正值长夏尾声,暑湿未退,秋燥渐萌。作为由夏入秋、脾胃功能需重点呵护的时节,立秋的养生保健格外重要。健脾养胃在立秋有着悠久的养生传统,本期为大家带来的药膳便是“四神猪肚”。
制作材料
1. 主料 猪肚1个
2. 配料 茯苓10克、芡实10克、薏仁10克、莲子15克、生姜1块、葱1根
3. 调料 盐3克、料酒15毫升、胡椒粉2克、冰糖2小块
制作流程
1. 猪肚用清水冲洗表面,加入面粉和盐反复揉搓,去除黏液和异味并清除油脂后,清洗干净。
2. 锅中放入清水,加入葱段、姜片、料酒烧开后,放入猪肚焯水5分钟,捞出冲洗干净,切成条状备用。
3. 芡实、薏仁、茯苓、莲子用清水浸泡10分钟,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放入切好的猪肚条,继续小火慢炖1小时左右,至猪肚软烂。
4. 加入盐、胡椒粉调味,最后撒上葱花即可。
中药文创:四磨汤香牌香牌
属中药“锭剂”一种,《肘后备急方》《济生方》等古籍早有记载,兼具药用与文化价值。立秋长夏余湿未散,气机易滞,香牌以药香调气,佩戴时借气味与穴位作用护佑身心,正是传统中医“生活化养生”的体现。
制作准备材料
原料 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各适量(四磨汤基础方)、白及片、榆树皮黏粉、清水
工具 研钵、120目筛网、砂锅、搅拌棒、石臼、香牌模具、竹签、绳子
制作的过程
1. 白及片加水浸泡软化后,用文火煎煮,过滤去渣、浓缩,制得白及胶液,冷凉后备用;
2. 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分别研磨成粉,与榆树皮黏粉一同过120目筛网,取细粉混合均匀;
3. 将混合细粉倒入容器,加入白及胶液搅拌,包裹保鲜膜,置阴凉处醒泥;
4. 醒好的药泥放入石臼中反复捶打,至颜色均匀、拉伸不易断裂;
5. 将药泥填入香牌模具压实,用竹签轻撬边缘脱模,置于干燥通风处阴干后,穿绳装饰即可。
专家点评
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渗湿;芡实性平味甘涩,可固肾涩精、补脾止泻;薏仁性凉味甘淡,能健脾祛湿;莲子性平味甘涩,可补脾益肾、养心安神。四者配伍,恰合“脾主长夏”之理,再搭配性温的猪肚,既能借助猪肚的补益之性滋养脾胃,又能通过四神的协同作用祛湿固涩,实现“长夏调脾不滞湿,补虚不滋腻”的效果。
立秋时节,长夏未过,暑湿与秋燥交织,人体易出现“脾失健运”“气机不畅”的状况。此时养生需“内外兼顾”:内服四神猪肚,借四神与猪肚健脾祛湿、补益脾胃,顺应“秋收养脾”之道;外用四磨汤香牌,以人参益气、槟榔行气、沉香降气、乌药顺气,佩戴于膻中穴助气机调畅,解决体表与气机不适。一补一调,一内一外,在暑凉交替中护佑身心安康。
节气中医指导专家
黄东智
徐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主任
主任中药师
文、图/由徐州市中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