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频道 > 行业信息

世卫批驳寨卡病毒与小头症四大谣言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2-21

 原标题:世卫批驳寨卡病毒与小头症四大谣言

  新华社日内瓦2月19日电 (记者张淼)随着寨卡病毒在美洲肆虐和小头症病例数量增多,相关的一些谣言也传得沸沸扬扬。对此,世界卫生组织19日发布公报,批驳了有关寨卡病毒和小头症的四大谣言。

  谣言一:接种疫苗导致小头症

  世卫组织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孕妇接种疫苗导致新生儿小头症,无论是2013年至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还是最近在巴西东北部,小头症数量增多都与接种疫苗无关联。

  发表于2014年的一项文献说,没有证据显示孕妇接种疫苗可导致新生儿缺陷。为世卫组织在疫苗安全问题上提供独立科学咨询的“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也在2014年有过类似结论。

  谣言二:杀虫剂蚊蝇醚导致小头症

  蚊蝇醚又名吡丙醚,是世卫组织推荐的12种杀灭蚊子幼虫的药剂之一。在许多缺少自来水供应的城市和乡镇,人们习惯于在室外容器中储存饮用水,这却也是蚊子理想的繁殖场所。使用蚊蝇醚处理储水容器,可在蚊子的幼虫阶段将其杀灭。

  世卫说,自蚊蝇醚于上世纪90年代末投入使用以来,从未发现它与小头症存在联系。世卫组织专家团队最近又评估了蚊蝇醚的毒理学数据,并未发现有证据显示此种杀虫剂可影响孕妇和胚胎发育。美国和欧盟调查人员也分别在对该产品的评估中得出相似结论。

  世卫说,微小剂量的蚊蝇醚并不损害人体健康,而且人体摄入的蚊蝇醚中90%至95%可在48小时内经尿液排出体外。

  谣言三:巴西寨卡疫情及小头症与该国投放转基因蚊子相关

  世卫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巴西寨卡疫情与小头症由转基因蚊子导致。转基因蚊子是新型控蚊手段,利用基因技术修改某些雄蚊的基因,可导致其与雌蚊交配后的幼虫后代无法存活,从而斩断蚊子繁殖的能力。

  目前,世卫鼓励受寨卡病毒影响的国家强化使用现有控蚊措施,谨慎试验可能在将来应用的控蚊新方法。

  谣言四:“绝育蚊子”推动寨卡病毒传播

  这种“绝育蚊子”也是一种控制蚊子传播疾病的手段。它利用低剂量辐射使雄蚊绝育,它们与雌蚊交配后,雌蚊繁殖的虫卵无法存活。在控制农业害虫领域,这种方法已经被大规模应用。

  世卫说,没有证据显示这种“绝育蚊子”与小头症病例增多或其他人体异常与缺陷相关。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