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苏超”引爆江苏校园足球热,少年绿茵逐梦正当时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作者:  时间:2025-08-25

原题:“苏超”引爆江苏校园足球热,少年绿茵逐梦正当时

8月22日,2025江苏省乡镇足球联赛(沛县站)开赛,在300余名球员中,有近80人为学生球员。随着“苏超”的火爆,一股足球热正席卷江苏校园的操场。而这股热度的背后,是教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更是城市对足球文化的集体共鸣。

绿茵热潮席卷校园,学生球员成“苏超”新星

2025年“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53.3%来自教育系统,217名是在籍在读学生——这些“学生球员”的出现,像一颗颗石子,在校园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今年暑期,前来俱乐部咨询报名的青少年学员增加了30%。”如皋市体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支云)负责人吴寅的话,侧面印证了江苏校园足球的空前热度。

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暑期“飞吧,足球”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个个化身“足球迷”。学生丁隽祺为了让同学看懂比赛,制作了AI数字分身“丁小祺”,用视频讲解越位、角球等专业术语;还有学生化身“音乐合伙人”,创作的“校超”主题曲里,“输赢皆勋章,热爱是永恒主场”的歌词,成了全校传唱的流行语。“苏超”南京队主教练何塞获悉后,为孩子们送上祝福:“希望你们继续坚持踢足球,足球能创造很多友情,让你们能不断克服困难。即使没能上场比赛也没关系,因为最重要的是感到快乐,交到朋友。坚持下去,我们会很快在球场上见面的。”

在乡村学校,足球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在徐州沛县安国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石明松的手机里存满了孩子们的足球视频:暑期也有孩子跑来找他踢球,甚至有孩子模仿“苏超”球员姜伟的“旱地拔葱”头球,摔了跟头也笑得开心。“以前想组建校队,要挨班‘拉人’,现在孩子们主动来找我报名,连女生都不少。”石明松说。今年8月苏超徐州队对战扬州队的比赛,当孩子们看到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姜伟用一记头球扳平比分时,“要当足球小将”的种子,就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在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童心悦动·体智益行”公益暑托班,课程带着孩子们一头扎进足球的快乐世界。教练根据不同年龄和足球基础量身定制教学节奏:先带着大家跑跳热身,穿越彩色障碍物、练起各种灵动步伐。孩子们立马围过来,小脸上满是认真,跟着动作一点点摸索,在一次次推球、控球中,慢慢摸清了足球的“小脾气”。孩子们分成小组,变身“追风少年”在球场上狂奔:有的奋力追球、有的伸脚抢断,把刚学会的技巧全用在实战里——突破防线、瞄准球门、抬脚射门,每一次尝试都引来阵阵欢呼。

打破“踢球成绩差”偏见,体教融合育“双赢”人才

“踢足球的孩子成绩差”,这句流传多年的偏见,曾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最大障碍。而“苏超”的出现,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击碎了这堵高墙。今年9月,10名“苏超”年轻球员将跨入大学校门。

从南通如东岔河小学走出的曹俊杰,曾是校足球队的前锋,小时候梦想成为职业球员。虽然最终没能走上职业道路,但足球教会他的坚韧,让他在学业上一路追赶——今年高考,他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小时候训练累了,爸妈会说‘要不别踢了,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但我知道,踢球时培养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能帮我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曹俊杰的故事,不是个例:2025年南通参加市、县级校园足球联赛的队员中,53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海安博文高级中学足球队今年更是代表江苏斩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第六名,刷新江苏纪录。

“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这句话在苏州吴县中学得到了完美诠释。该校高二学生寇程,是“苏超”赛场上的“明星球员”,被球迷称为“小马拉多纳”。“教练常说,‘场上要会跑位,台下要会解题’,踢球和学习一样,都需要动脑子。”寇程说,他的目标是考上苏州大学,既能继续踢球,也能圆大学梦。而在今年9月,寇程的3名“苏超”队友,即将进入苏州大学读书。

这种“学业与足球双赢”的局面,源于江苏各地对“升学通道”的打通。在不少地区,已经实施“631”一条龙升学体系——每个县区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足球特长生可跨区升学,避免“12岁退役”的遗憾。“以前很多孩子小学踢得好,到了初中因为没球队、没训练平台,只能放弃,现在有了升学通道,家长才敢让孩子‘赌一把’。”海安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吕建说。

近日,不断有好消息传来。近日,中国足协最新一期U-18国家男子足球队集训名单正式公布,“苏超”徐州队球员苗润东、盐城队守门员李智良入选名单。苗润东从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踢球,一直坚持到现在。而在上个月,他收到了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圆梦心仪大学。

可以说,足球的火热发展还打破了教育与体育的“次元壁”。“以前教育系统管‘学习’,体育系统管‘训练’,两者像两条平行线,现在苏超把它们拧成了一股绳。”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原委员严建春说,这种融合,让校园足球有了“专业底色”。张家港市与苏州女足青训中心共建试点项目,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业发展,又为其竞技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多方合力筑根基,让校园足球热成“长明火”

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学校搭建平台,社会注入资源,家长转变观念,学生保持热爱。只有这样,才能让苏超点燃的足球热,变成“长明火”。

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家宏认为,校园足球需兼顾“普及性”与“竞技性”,通过课程改革与竞赛体系建设双向发力。具体来看,覆盖大中小学课程,让每个学生树立足球理念、掌握基础技能,实现“每人会踢球、终身受益”;同时结合课外活动,完善校园足球代表队建设,强化“课堂+课外”联动。在竞赛层级上,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填补低龄段赛事空白,增加江苏青少年足球比赛场次,提升赛事质量与球员参与热情。

在“苏超”的赛场上,常州队凭借韧劲上演“逆袭”凡人歌。场外,关于培育当地足球“好苗子”的步伐也未曾停止。8月19日,常州市青训座谈会上,业内人士直指当前足球人才培养难点:包括市内规模性的青少年足球赛事数量较少,青训机构进校园难等问题。对此,常州市足球协会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相应答复:将推动常州市青少年足球赛事覆盖到幼儿园年龄段;常州市足协将积极组织赛事,给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展示的舞台;常州市以“市队校办”模式为核心,构建校园足球青训网格,学校为青训免费提供场地,校企合作携手发展青训。

同样,在近日召开的镇江市足球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提到,到2028年,该市将结合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市级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和若干市(区)级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同时,深化体教融合,遴选建设一批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体系。此外,构建“1+3+N”全年龄段竞赛体系,支持俱乐部进入职业联赛。

而在盐城、常州、昆山等地陆续发布的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都对校园足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盐城提出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探索将足球运动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常州将筹备组建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计划创建150所以上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昆山将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

值得期待的是,2026年,苏州将承办全球最高水平的中学生足球赛事——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届时,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球队将齐聚苏州展开激烈角逐。这将成为江苏校园足球的新检验场。(程晓琳)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