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校长容纳监督才能“大”起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2014-07-11

 回到这场论战个案,目前双方各执一词,笔者相信,事实将会越辩越明。跳出这一具体事件,联想到笔者到学校调查时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若进校后先见到校长,和校长交谈一段后再找老师谈,不少老师会选择沉默;若是先见到老师,和老师谈过一点时间后,再去见校长,校长就会很冷淡。

  这两件事背后的共同而又比较普遍的事实是:当下在一些学校,教师和校长的关系存在隔阂,沟通不畅。

  分析起来还是与当下的校长遴选和管理体制相关。由于校长及校内的相关权位的人员主要是行政任命,就导致教师对校长的监督缺乏正常的通道,本应有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被架空,因而在校长和教师之间产生隔阂。时间一长,校长一方就会滋生官本位和特权观念,教师一方就会积聚太多的怨气,沟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举例而言,在个别学校,教师给校长写信长期不见回复,给校长发邮件都发不进去;教师给校长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老师对话校长需抽签,多次报名的老师都抽不到签;而校长不直接找教师,而是找纪委、找院长。这些都说明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正常沟通不畅,导致很多问题被迫用家丑外扬的方式才能引起重视,才能得到解决。

  也正是这样一种体制,导致学校内一般的人不太可能跟校长有交往。校长们在教师心中的印象就是高高在上,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慢半拍,这样某些校长的问题就会成为一所大学的问题。

  其实,任何一个单位的健全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监督,大学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了有效监督机制的大学才能“大”起来,能够容纳包括教师在内的各方面监督的校长也才能“大”起来,校长需要心胸去包容他人的良心和正直,需要透明去消除误解和质疑。现实中不少人做不到这点,既可能是素养不足,也与大学管理的体制机制过度行政化相关。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250288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