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当代艺术:捷径的沉迷

时间:2019-03-19    来源:美术报    作者:刘昌玉
内容摘要: 原标题:当代艺术:捷径的沉迷  近日,有着美术界“奥斯卡”和“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美誉的卡塞尔艺术展宣布:第十五届文献展,将由印度尼西亚艺术

 原标题:当代艺术:捷径的沉迷

  近日,有着美术界“奥斯卡”和“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美誉的卡塞尔艺术展宣布:第十五届文献展,将由印度尼西亚艺术小组ruangrupa策划。这是文献展史上首次以团队且由亚洲策展人担任艺术总监,该组合已选择10位策展人作为核心的策展团队。下届文献展将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25日举行。

  按照官方口径,卡塞尔文献展是德国作为战败国于二战后为了治疗战争创伤和恢复城市元气而举行的展览,以“学术独立、思想深刻、艺术自由”自我标榜。作为先锋艺术实验的舞台,它所催生出来的诸如波普艺术、装置艺术、抽象艺术、概念艺术、极简艺术、大地艺术等当代艺术形态,以及从该展览成名的美国明星艺术家:波洛克、纽曼、德库宁、劳申伯格、博伊斯等都为中国观众熟悉。

  德国的展览上走出的为什么大多是美国的艺术家呢?当然是因为卡塞尔文献展带有美国政治和资本的身影。战败的德国在二战后由美国占领,美国的文化殖民政策在德国落地成为理所当然,卡塞尔文献展就是美国式艺术加工、生产、包装当代艺术的分工厂。从美国本土黑山学院的创立到欧洲艺术战场上的“打砸抢烧”,再到取代巴黎成为世界新艺术中心,卡塞尔文献展成为美国式艺术在欧洲攻城略地的桥头堡和文化殖民向世界蔓延的缩影。

 随着苏联被瓦解,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冷战政策的强大力量。所以,当这个消息见诸媒体的时候,笔者潜意识地蹦出了惊讶:以瓦解对方文化为目的,以当代艺术为幌子的美式文化冷战政策来到了亚洲,离中国已经不远。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国门的渐次打开伊始,中国艺术家从未停顿过对西方当代艺术的热衷。当代艺术炮制各种主义,强调形式、面貌和所谓的感情宣泄,本质上趋向义无反顾地反传统、反绘画,具有上手快的优势且能够给一部分艺术家带来宣泄快感。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庞大的艺术家群体中,传统艺术之路的成名概率相当低,于是当代艺术成为许多艺术家走向成功的捷径和突破口,沉迷其中而一发不可收拾。当代艺术作品动辄千万的价格,使得大多数国人尽管对其不解和难以接受,但当代艺术家们最终还是被硬生生地奉上了神坛,且如今在中国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梯队力量。

  从以上的大背景来看中国当代艺术便可以了然,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有些当代艺术家乐此不疲地创作、生产着与中国大众无关但却深受国外艺术机构、画商、展览组织青睐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中国某些当代艺术家往往以参加某某国际展览为履历炫耀)。然而,近日一位登上了胡润艺术家排行榜的中国知名艺术家被曝光抄袭且一抄就是三十年的惊天事件,让其个人名望和艺术遭遇滑铁卢。且不论其作品价格和畅销程度,在笔者看来,网友的评论“三岁孩子的鬼画符”无异于“皇帝没有穿衣服”的那一句天真童言,揭开了当代艺术的面纱。

  如果纠结于“抄与没抄”,“抄了多少”,“是抄还是借鉴”的口水战,各位看官面对这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很快就自有论断。这一事件给那些标榜当代艺术的伪艺术家们更赤裸裸的启示是:与以前封闭年代的名家、名教授和艺术权贵们占有资源优势、机会优势、渠道优势相比,如今时代和形势不同了,再走利用信息不对等而“搬运”国外艺术的老路已经越走越不通了,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不是危言耸听,借用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中国当代名艺术家抄袭事件和卡塞尔文献展表面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笔者以为他们之间隐隐存在关系。这种关系的真相是美国式当代艺术对意识形态领域文化殖民的拓展和中国某些当代艺术家对美国式艺术的主动皈依。不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不懂其中的奥妙,也并非是在艺术语言创作上无法做到有机生长,而是各取所需而已。把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一方面美国主导的当代艺术向中国步步逼近,另一方面,中国某些当代艺术家则主动向他们的文化冷战政策投怀送抱。抄袭事件就是当代艺术这张关系网里一个脱绳的结。此次抄袭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只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树,长出了伪西方的怪果,这对于国家的当代美术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作者为艺术时评人)

 
 
Tags标签:艺术  当代  艺术家  文献  塞尔  事件  文化  展览  政策  作品 责任编辑:刘昌玉    
上一篇:市文联书画研究院2019作品展在李可染艺术馆举办

下一篇:通过宋画 看宋趣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