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书画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书画资讯   

一座馨香庭院 多少思想光华——记汉风和彭城书院

时间:2017-05-02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记汉风和彭城书院

◎文/徐州日报记者 刘苏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一份起于良知的事业

2007年5月1日,文化学者汉风辞去所有社会职务,在户部山状元街租了间小屋,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纯公益性的国学传播机构——彭城书院。

一间扁长的北屋,就是彭城书院的讲堂了。书院的国学老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萧庆元打趣说:“房子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与三级跳健将所创的纪录相等;进深更短些,从南到北也许还不够他们的前两跳。”

可就是这么一间小屋,却复苏了户部山的文化流韵,让这里的状元街、翰林街不再只是古董铺的聚集之地,也成为书香四溢之所。

就在这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如今已举办千余场各类公益国学讲座,四书五经、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法道学等无所不包。来自全国的20多万听众在这里接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收一分钱是彭城书院的原则。“一场讲座即便只收一块钱,也会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这与书院的宗旨相背。我们不收听课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汉风说。

彭城书院一年的运作成本在七八万元。七年的时光,汉风为彭城书院花去个人积蓄50多万元,靠的都是他在外讲学的报酬和稿费。

好在,书院得到了很多热心人士的捐助。有捐桌椅的,有捐献课本的,有捐纯净水票的,还有捐花捐草的。来彭城书院听过课的人自发组成了“彭城书院学友会”,会员里有政府官员、企业家、医生、普通市民、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成立了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资金捐助。

2013年,同样位于户部山上的雁南艺术会馆,将四楼200多平方米的地方捐给了彭城书院。在这个新的讲学地点,一上楼梯,抬头就能看见两个红底黄字:良知。

“当初办书院,就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想穿透尘世的俗场,做一个文化传播标本,给这个薄凉的社会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向善的力量。”汉风说,“现在,我希望每一个进入到讲堂的人都能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化

在一次国学公开课上,汉风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什么他说三个人,而不是四个人、五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呢?”

孔子的这句话家喻户晓,但会思考这个问题的恐怕没几个。当时,班上一个小朋友的回答让在座的所有大人,包括汉风都有些震惊。他说:“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个人其实就代表了很多人。”

这个小朋友只有6岁,名字叫陈保延,家住经济开发区,离书院有些远,但三年来他随着母亲风雨无阻,每个周末都会来听课。如今,他已会背诵十来部国学经典,并且融会贯通。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国学对人的影响,在这个6岁的孩子身上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陈保延见妈妈在客厅裁剪一大一小两件棉马甲,便问:“这是给谁做的啊?”妈妈指着那件大的说:“这是给汉风老师的,妈妈感激他把你教育得这么好。”“那小的呢?”“当然是给你做的。”

闻言,陈保延立刻站了起来,双膝跪地,在妈妈的诧异中,磕了三个响头,“妈妈辛苦了,我会好好孝敬您的。”

汉风说,这就是“感恩之心”,谁还能说国学是无用的?它起码会让你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七年来,彭城书院以纯粹的坚守,吸引了大量的铁杆粉丝。在连云港开琴行的史桂春女士,6年前从网上得知彭城书院要举办茶会的消息,驱车两小时前来听课。这一听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为了能更方便、听更多的课,史桂春将工作移到了徐州,二十四节气茶会她期期必听。而且,她不仅自己听,还将在课上学到的东西讲给员工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员工们更团结、更有修养,她的公司也经营得越来越红火。

今年清明节期间,彭城书院第二期中华女德研修班开课。额定80个学员,报名人数竟达700多人。“以前是在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讲学,那时很多人得站着听。现在房间变成200多平方米了,还是有很多人站着听。”汉风介绍说,来听课的人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领导干部、企业家、大学生、退休职工……在这里,国学产生了直抵灵魂的力量,使很多人找到了安放心灵的所在。

陌上舞狐是第二届国学班的学子。她说:“这里,有我醉心的古韵与书墨的馨香;有一种沉淀久久、郁积不去的亲和力,亲和人心,亲和历史,也亲和文化;也只有在这里,我心底的那一抹文化乡愁,才能被真正公正平等地对待,如同被呵护着的一个透明的孩子,如此温暖、浓郁与蓬勃。”

一股汇流成河的爱心

在汉风的感召下,现有200余位来自于高校以及文化界的教授、专家、学者加入了彭城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萧庆元、高淮生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的赵兴勤、杨绪敏、王健、姜新、孙天胜、梅良勇等教授;徐州医学院崔铁军教授;还有黄新铭、张化之、李世明、张铎、翟庆平、卞家森、徐向中、聊聊、房丽等社会上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书院的兼职教授、高级义工,分文不取,义务讲课,随时在讲坛上传道授业,甚至来回车票都是自掏腰包。

在这里上课的大学生自发承担起书院迎宾、打扫、挂条幅、摄影录像、端茶倒水的工作。还有100多个学友组成的学友会,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家长会,他们也积极地参加着书院的各项活动。

5月1日,在彭城书院开坛七周年座谈会上,彭城书院教授委员会成立。在会上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的国学教授萧庆元说:“我们为什么要到书院来做这份义工?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在这里讲学,没有一分一厘的讲课费、出场费,却可以冲掉积垢于身心的世俗之气,还原我们本应有的洁净光鲜、神清气爽。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就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学术修养引导书院弟子们扎扎实实地走向真善美。”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宗尧,在彭城书院开坛七周年座谈会上也发表了一番致辞:七年来,汉风先生,以一个学者、文人、读书人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凝聚、团聚、吸引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开拓彭城书院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现在的彭城书院,在全国都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这是这个团队团结奋斗的结果。从今年起,社科联会向彭城书院注入必要的资金。

无我才有花开的声音,无私才能获得众人的认同。从一个人的书院到大家的书院,彭城书院逐渐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景,成为徐州乃至全国的文化符号,先后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省优秀讲坛”荣誉称号,被团中央全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授予“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并受到江苏省文明委的嘉奖。

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

当嵩阳书院、东林书院、应天书院等名噪一时的中国传统书院,现在只是一处处静态的景点,供游人参观敬仰时,彭城书院开坛七年来,无论寒暑易往,季节流变,始终书声琅琅,讲经论道之声不绝于耳。

汉风给彭城书院定性为现代书院,那么,他是如何走出一条与传统书院不同的模式的呢?

汉风说,彭城书院的模式,全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做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推广,要正视时代的诉求,形式不能呆板,要多样化。彭城书院推广国学的形式可谓异彩纷呈:周五有每周一歌,周六有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周日有国学讲坛,还有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每月一次远足游学等活动;除此之外,书院还举办儿童国学启蒙班、大学生国学班、淑女学堂等等。”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彭城书院教授姜万平坦言,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彭城书院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光荣传统。它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以道相交,感情深厚。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反观我们的大学,许多大学老师,上完课,夹着书本就走人。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年的课,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师生之间连最起码的感情都不建立,何谈人格、境界等的传承?

今年春节前,彭城书院“每周一歌”教授张化之发现一直坚持来上课的王瑞虎没有出现,于是,他向人打听了一下,得知王瑞虎身患癌症,但是之前一直坚持在彭城书院听课,那天没来,是因为他住进了医院。

知道这个消息后,汉风和国学班班主任房丽,以及张化之三位老师,买着东西前往医院探望。三个人的到来,让王瑞虎激动得无以言表,他一边流着泪一边说:“我不掏一分钱从你们那里得到了那么多知识与做人的道理,让我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走得不那么惶恐,这份恩情已经不知道如何报答,没想到你们居然注意到了我,还来看我……”

现如今,彭城书院不仅有博客、微博,还有自己的二维码,拿手机扫一扫就可得到讲学、诗会、茶会等信息。“马上我们还要办网络书院,把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已经有20多名社会人士与大学生志愿者愿意成为后台管理者。”汉风说,“彭城书院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品牌,虽然它承载了我个人文化报国的理想,但它不是我个人的;传播国学也不仅是我的个人意愿,也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彭城书院的运作经营、发展壮大,不只是靠钱,更是社会各界有良知的人用爱心、热情、激情在经营。”

市作协主席王建谈到彭城书院对城市文化品格塑造时说:“七年的坚守,七年的耕耘,七年的播种,七年的磨砺,彭城书院七年的成长,有太多的人和事见证。诗会、茶会、讲座、论坛、游学……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凸显魅力,迸发活力,影响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升华了许多人的生命观,也参与了许多人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它的存在是徐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景观。它的生命力是徐州城市生生不息文化传承力的重要外现。如果能有更坚实、更恰切的载体和空间,彭城书院的未来毫无疑问会沉淀为城市人文史册中温暖的一页。”

5月1日,彭城书院满七岁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放言》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辨识一个人、一件事,七年足够了。

七年,汉风用行动诠释着他创办彭城书院的宗旨:用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来源:2014年5月5日徐州日报5版

 
 
Tags标签: 责任编辑:    
上一篇:看彭城书院史料展 赏君子修身之风雅

下一篇:徐州市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举行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