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一世,能否把兴趣爱好与赖以生存的职业融为一体?
答案是肯定的。
我就是幸运儿。
年轻时我酷爱文学,读初中时,学校举办作文大赛,我以《我的故乡青岛》作文,荣获初中组第一名。
随后,高年级校友王新民在南师大组办《蓓蕾》文学社,我投稿的散文《晨》被采用。
校刊《七中生活》转发了我的处女作散文《晨》,由此我被选定为初中年级唯一的校刊小记者。
从此,我的写作爱好被激发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校园生活、校外活动,都是我的写作源泉。
高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贾汪区新新小学当教师。教了两年语文,后成为专职音乐教师和校文艺宣传队总辅导老师。
在校园里,我发挥写作特长,创作儿歌和儿童文艺表演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儿歌集,曾选登我的十首儿歌,上海《少年文艺》杂志,刊了我的小说处女作《歌声》。
作为业余作者,我的成绩引起社会关注,徐州文化局创作组借调我去创作儿童文学和纪念淮海战役三十周年献礼文学作品。我一边创作,一边组织业余作者写作,共出版了《小坦克手》(江苏人民出版社),《长眼睛的炮弹》(上海人民出版社》两本淮海战役故事集。我创作的《逮鳖》(纪实故事)被上海《儿童时代》刊发,后被收入宁夏出版社的《带血的文件》专集。
在市文化局搞创作期间,我还担负着为老干部李松亭(时任市委统战部长)写革命回忆录的任务。我走南闯北采访搜寻资料,为他写出8万字的回忆录《三进淮宝》(曾在市政协《文史资料》发表)。
由于创作成果颇丰,虽未留在市文化局创作组专职写作,却被贾汪区委调往贾汪广播站(国务院批准的县级新闻单位)做专职记者。
1981年3月,改革春风吹到新闻界,徐州日报率先在全市招考新闻记者。我闻风而动,报考成功,在300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只招收10人),成为市级党报专职记者。
纵横新闻天地,我如鱼得水,几乎把写作水平发挥到极致。三十载新闻生涯有口皆碑,当之无愧跻身行业翘楚。
为了做一名全能记者,我发挥文学创作特长,把新闻与文学结合起来,写出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在全市新闻界第一个出版报告文学集《鲲鹏赋》(中国展望出版社)。我还联络报告文学作家,在全市成立纪实文学研究会,并首任会长,推动了徐州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职的岁月,我把兴趣爱好和本职工作完美地结合,干得风生水起,工作競业业,硕果累累。我的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市新闻评奖中获过许多奖项,我的20多篇新闻论文也在全国及省级刊物发表。我出版的综合文集《跨世纪的轨迹》(中国戏剧出版社)、武术史专著《彭城武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广受好评。
笔耕不辍,这是我退休后的坚定志向。我与时俱进,把游山玩水,接受互联网新事物相结合,用写作特长开辟了新天地。出版的《域外风情》、《撩开俄罗斯的面纱》两本旅游散文集,展示了一个老记者慧眼看世界的新成果。
我在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发表的日志、微博、帖子,显示出我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天地纵横驰骋的真功夫。我创作的许多作品被徐州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现代散文网、作家网、黄淮网等采用,读者和网友纷纷点赞。
夕阳映照人间情。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我依然是笔耕不辍乐悠悠。展示给世人的这本《暮年笔耕情》散文选集,是一名老记者记录人间烟火真情实况的责任担当,权当是我向美好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吧!(于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