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哪里?这也是寻根之旅。我的童年,就藏在这棉花街里。
我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九日(农历四月初八),出生在四川成都市一条叫做棉花街的古旧老街区。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八岁时随父母移居山东青岛市。后又来到徐州定居。
成都棉花街是一条有着丰富历史文脉的古旧老街,如今其街名虽已不存,但历史痕迹仍有迹可循。以下是其今昔情况:
过去的棉花街
这条老街有商业起源的浓厚氛围。清代时,棉花街因多经营棉纱、棉絮、布匹等而得名,街上还有江西会馆、贵州会馆,是湖北、江西经营棉布商人的聚集地。

老街由名人府邸而增辉。清代中叶,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在棉花街修建了府邸,人称“相府”,棉花街也因此一度被称为“相府街”。
我的童年记忆中,这条老街属富人居住区,印象中居民宅第多是带天井院的二层楼。我们家的房子在德茂里12号也是这样。足见这相府街不一般!
民国后期到抗战时期,随着四川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棉花街逐渐成为川内汽修汽配第一街。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诞生了成都第一批全新的公共汽车,以及全国第一辆双联式公共汽车和三联式公共汽车“锦江号”等。
老街上坐落的特色店铺与人物,使老街声名鹊起。民国后期到建国初期,卓氏后代、妇科圣手卓雨农在“相府”开门问诊。此外,“相府”门前还曾有“正兴园”,是当时最有名的川菜馆之一。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老街上的一家茶馆生意兴隆。家父经常同卓雨农来茶馆品茗。茶馆的后院有棵千年银杏树,树冠一直覆盖到一墙之外我家大门口。秋天银杏叶落的厚厚一层,我们还在墙外拾掉落的银杏呢。在墙外仍能听到茶馆的噪杂声,猜想里面一定是很热闹的。

我们家养了一条大黑狗,起名喜来。它是我的好朋友,我6岁时去读小学,它常跟我一同去学校,我在教室里念书,它就趴在操场一角等我放学回家。我爷爷常从山东老家烟台来棉花街小住。他老人家喜欢有私塾底子,喜欢听说书讲戏文,也擅长讲故事。他还带我去杜甫草堂游玩,也许是希望我长大有学识吧。
相府街卓氏后人卓雨农是妇科名中医,也是中共地下党员,他肩负着联络医务界人士的任务。他同在春熙路开了一家于耀光诊所的家父是好朋友。家父是1937年代从大连博爱医学院毕业后,携同家母(他俩是同学+恋人)来成都谋生的。于氏诊所,也是他搞社交活动的联络点。卓雨农伯伯,解放后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他和家父不仅是要好的朋友,也是见证家父当年曾为成都中共地下党做掩护的知情人。文革时期贾汪电厂造反派为落实家父的所谓“历史问题”,曾去成都搞外调,找到卓雨农,他直夸家父为革命做过贡献,开的私人诊所为掩护中共地下党活动做过许多事情。
现在的棉花街
2000年8月份,我去成都出差,曾托《华西都市报》的记者打听棉花街的有关情况,没想到这条老街已不复存在了。 棉花街在1958年成都市政规划新建东风路时被扩建,其路段成为蜀都大道的一部分,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棉花街的名字。不过,它的汽修汽配基因得以传承,上世纪80年代初,其附近的纱帽街崛起为新的“汽配一条街”。
童年的记忆是难忘的,棉花街这个历史悠久的老街区,永驻我心间。(于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