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书画首页 书画资讯 书画访谈 浙商艺术 作品展示 书画展示 文学天地 书画活动 三周年展
 
书画活动  
  书画交易
13813285085(夏春)
13775856669(刘柏林)
 
浙商艺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画频道 > 浙商艺术   

状元李蟠的 身世浮沉

时间:2016-09-19    来源:    作者:
内容摘要:

 

 
彭祖园里的李蟠纪念像。
户部山古建筑群“李蟠状元府”俯瞰。


户部山南坡上的劳动巷19号,院门前的青砖墙上挂着“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的标牌,这里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的“李蟠状元府”……

李蟠(1655—1728年),字根庵,一字仙李,号莱溪,科举考试取士历史上徐州仅有的一名状元,亦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徐州历史名人。

时光之河,滔滔东逝。曾经的金榜题名,犹如过眼云烟,早已繁华尽散。而今天的徐州人,仍对李蟠未能忘怀。这一份崇敬之心,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上周六,赵兴勤教授登上云龙书院的讲台,以一堂《豪迈人生》的讲座,带领听众“走近”李蟠,领略其人生的壮阔波澜。

——编者

状元李蟠的

◎赵兴勤

诗书之家

李蟠出身于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其祖上由河北真定迁居徐州西北程子院定居。祖父李向阳(字孝乾,一字晴寰),乃明天启甲子(四年,1624年)举人,以气节自许,律己甚严。父李弇(字奕修,号山洲,又号忖庵),明末拔贡,他在年轻时,才华横溢,驰骋文场,却不料世道大变,学为稼穑,耕读度日,成了一名遗民,且喜交游长者。

李蟠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性情比较豪放,年轻时,曾“买棹走武林,由淮抵扬,涉长江,遍历嘉苏,登吴山、天目之巅,渡钱塘、望海门、泊西湖月,三阅月”,借漫游以荡涤心胸、开阔视野。同时,生存环境对他文学上的濡染也是很深的,所以,方志上称他幼年即很聪明,读书一目十行,为文常常洋洋洒洒数千言,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大魁天下

李家到了李蟠这一代,生活已大不如昔。他日后成了状元,各类故事和传说就多了起来。

李蟠由于刻苦读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中举人,时年三十六岁。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他四十三岁,以进士第一名及第,成了整个科举史上唯一的徐州籍状元。

据说,李蟠楷书不够精,在廷试那天,当场发挥也不够顺畅。黄昏之时,众考生纷纷交卷退场,而李蟠仍未做完,负责护卫考场的军校催促甚急,李蟠哭着说:“一生拼搏,在此一举。请诸位不要再催我,以成就我的功名。”结果,直至下半夜,才得以交卷。但据李氏所撰《报母家书》,其迟迟未能完卷,则是因为殿试那天,“午前日色热甚,头疼忽发,竟不能构思属稿。”至傍晚,突然雷雨大作,天气变凉,他的头也不疼了。“张灯后伸纸疾书,手不停挥,三千字不稿而成,不错落一字”。直至下半夜,殿上仅剩他一人,仍在写作。众大臣环列左右,还令人支起红毯遮风,以免大风刮灭灯烛。李蟠答卷时是如此气定神闲,与钮琇所述又略有不同。据说,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很是赞赏,就把他拔至一甲一名。

李蟠是位文人,但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长得像个赳赳武夫,饭量也比较大。当时进考场,他怀揣了三十六张单饼。考完,饼也食尽。其同年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在《赠李根大》一诗中写道:“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言语间颇多戏谑之意。当然,李蟠能在本次殿试中夺得魁元,与他廷对制策深合上意有关。所以,在本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康熙帝钦点三鼎甲,擢李蟠为状元。

遭逢厄运

李蟠状元及第,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可谓是平步青云、志得意满。翰林院乃清望之地,修撰虽说级别不过是七品,但若外放,就可能以道、府起用,升为四品、五品。还有,供职翰林院,常会有出任会试、乡试考官的美差,不仅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还每天都能改善生活,有鸡鸭鱼肉供享用。再就是文人苦读经书多年,总希望能学有所用,“寸管论人”,派上用场。翰林院修撰,可谓“词人本分官”。那种“聚奎堂上坐论文”的高雅生活,他还是很满意的。

清初的乡试主考官,往往以状元充任。康熙三十八年(1699),帝循例让李蟠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而年逾七旬的姜宸英为副主考,被录取者有鄂尔泰、史贻直、励杜讷等多人,然而,由于此次乡试取中的年轻人居多,刚一发榜,就有落榜者写揭帖于市。在这一揭帖中,网罗进许多官员。如称王熙、李天馥身居要职,官高位显,为子、孙谋出路,尚费银三千;工部尚书熊一潇、左都御史蒋宏道,因是致仕官员,故送金过万;史贻直、潘维震因其父也是主考,互通关节而得以中举;年遐龄于湖广巡抚任上,搜刮赀财,打通关节,欲为子谋晋身之路。揭帖一出,舆论哗然,以致有“老姜(宸英)全无辣气,小李(蟠)大有甜头”之谣,为朝廷所知。康熙帝闻讯,令九卿复查顺天乡试举人考卷,并称:“此科考试不公已极。”并命将所取举人齐集内廷复试。至次年农历二月初一,传谕大学士,虽明言本次乡试“有情弊”,但又对外界议论予以理解,即所谓“落第者在外怨谤,势所必有,焉能杜绝?”且又因复试没发现什么问题,口气明显缓和许多。然而,就因这次科场案,李蟠流放沈阳、姜宸英下狱。揆之情理,李蟠很可能缘于年纪太轻,不大明白官场“潜规则”,稀里糊涂地陷入案中,以致三年后始被放回。

据情理推论,此事牵涉面太广,且大都是朝廷重臣、当道大僚,若果真逐一追查,势必引起朝野震荡。何况此类事情纵然存在,但旁证不足,追查之难度也可想而知。所以,善于把握大局的康熙帝,除对主考、副主考采取惩罚措施以平息舆论外,大致还是本着大事化小的处理原则,以免酿成惊天巨案。但当时公开为李蟠平反之记载,尚未发现。此次乡试,李蟠即便不敢大肆索贿,但受贿者未必无其人,他同样需要承担管理责任。当然,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只能有待材料的进一步发现。

居乡著述

据相关文献记载,三年后,李蟠遇赦还乡,乡人表现不一,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甚至“避之而欲逃,逃且远”。他在《旅怀》一诗中写道:“急难无兄弟,平安托友生。”称“急难无兄弟”,反而不如依靠朋友以谋得平安,其间融进了自身落难之时、兄弟却袖手旁观的感慨之情。据李蟠《董太君行述》一文,其母董氏,生子二,长即李蟠,“次畇,早亡,娶吴氏”。可见,诗中所称兄弟,乃同族兄弟,非同胞弟也。仕途的大起大落,使他饱尝了人情冷暖、世间是非。

李蟠回乡未久,山东就发生严重灾荒,身强力壮者纷纷逃往外地谋生,老弱者死于沟渠者甚夥。康熙帝命大臣分三路前往赈灾,并拨粮五十万石。李蟠奉命前往,协助内阁学士穆和伦,负责山东由泰安至郯城的赈灾巡查工作。他的名作《流民叹》(山东道上作)即写于此时,描绘出哀鸿遍野、鹰攫人肉、流民如织、卖儿鬻女的凄惨情景。对当地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的丑恶行径,表现出无比憎恨之情。李蟠在《山东人食树皮殆尽》一诗中写道:“天灾灾人人灾木,人无人色木无皮。从今天上白榆影,不许山东觅半枝。”因饥饿所迫,竟将榆树皮剥光,生活之艰厄可以想见。其又在《寿季珍叔祖》诗中,描绘塾师贫困之窘况。

居乡期间,李蟠还到过南京、镇江、采石矶、苏州等地,是为谋生计而入幕某大员,还是与河工事务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无论如何,三年谪戍生活则是他永远抹不去的隐痛。故而,他的怀乡思亲之诗,写得真切而凄婉。著有《偶然诗集》《根庵文集》等,然大多散佚,幸赖本地文化学者权启庆费数年之功,辑录其诗、文百数十篇,才使得我们有幸窥知其文学才能,亦为徐州诗史增添了丰富史料。

(主讲人赵兴勤,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戏剧戏曲学研究生导师。)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Tags标签:李蟠  状元  徐州  兄弟  康熙帝  生活  主考  赵兴勤  发现  翰林 责任编辑:    
上一篇:情有所“砖”

下一篇:展示奇珍异宝 广交天下藏友 ——淮海经济区古玩藏家巡礼二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如何?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
    
'); })();